被稱為“長城之父”的齊長城,為何修了170多年?
更新于:2025-03-29 16:00:48

孫曉明

近日,三集歷史人文紀錄片《齊長城》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紀錄頻道重磅播出,引起強烈反響。該片從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入手,多角度展現齊長城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不久前發佈的山東省2024年考古十大發現,濟南市長清區齊長城遺址位列其中。考古發掘證明,齊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修築的重要軍事防禦系統,西起濟水、東連大海,跨越山東中部的泰沂山脈,全長640餘公里,途經7個城市17個縣區,是中國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的早期長城。

何以修建齊長城

齊長城橫亙於齊魯大地,在中國歷史上獨居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考古和文化價值,被稱作“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時期,《管子·輕重篇》中“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說明當時齊長城已達一定規模,成為齊國和魯國界線。

齊長城建造在連綿起伏的泰沂山脈2000多個山嶺、平谷之中,西起濟南長清區孝里鎮東南廣里村北500米處的嶺子頭,東至今青島市黃島區於家河村東北,全長640餘公里。沿長清、平陰縣,經肥城市、濟南市、淄博市博山區、臨朐縣、沂水縣、安丘市、莒縣、五蓮縣至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入海。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逐鹿,是分裂統一,戰爭變革、動蕩發展交錯的歷史時期,在春秋戰國間不到300年的時間內,就發生過規模不一的大小戰爭480餘次,故而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稱霸爭雄的亂世局面。各國間不斷爭鬥,既要進攻,又要防禦,當時修築長城關隘是各國通用的戰略戰術。當時地處東方的齊國,南臨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東面一路向海,難有敵人,當時齊國和燕國交界處地勢平坦,又有清河、濁河為自然屏障,加上燕國經濟軍事力量也弱於齊國,故而當時齊國把進攻防禦的重心放在南鄰的魯國和西南方的晉、衛、宋諸國,重點防禦的敵國是魯晉,而且春秋時期魯晉兩國均為強國,加之齊國魯國交界有泰沂山脈相隔這一有利的自然條件,齊國修築長城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為何修了170多年

齊長城是一條橫亙東西千余里、規模巨集大的系統工程,試想當年在崇山峻嶺間單靠人力,絕非易事,也不可能一時一代能完成。齊長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期,歷代續修,最後完成於戰國齊宣王時期,斷斷續續修建歷時170餘年之久。據考證分析,春秋中葉以前,齊長城僅完成了西段修築,即當時齊魯兩國相交界地段。據《太平寰宇記》記載:“齊宣王築長城於此,西起齊州,東抵海,猶有遺址。”又據《水經注》“大峴山”條(卷一)載:“縣北偏東百五裡,上有穆陵關;關之南北為沂朐分界處,齊宣王築長城於此。”據此有關專家分析認為,齊長城的東西兩段分界處在今淄博市的博山。今萊蕪、沂源以東即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所續修的東段長城。

戰國時期各國軍隊的戰鬥力發生變化,騎兵代替戰車,步兵取代甲士,武器裝備都有長足的進步。齊威王和齊宣王時,為齊之鼎盛時期,當時楚已先後滅魯以及魯南諸國,擁有山東東南部地區,對齊國形成直接威脅,所以隨著戰爭格局和規模方式、形勢的變化,齊威王初年開始將原來的長城向東拓展,至齊宣王時最終完成,齊長城一直延伸到黃海。《史記·楚世家》中關於戰國初年齊威王修築長城的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一,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有餘里。”《山東考古錄》考楚境及齊長城條雲:“大約齊之邊境,青州以南則守在大峴,濟南以南則守在泰山,是以宣王築長城,沿河,經泰山,千余里至琅琊台入海。”又考杞梁妻條亦云:“……長城築於宣王之時,去莊公百有餘年,而齊之長城又非秦所築之長城也。”

據考證,齊長城於春秋齊桓公時期開始修築西段,至遲在魯襄公十八年(西元前555年)業已完成,前後共修建了一百餘年(約西元前685年—555年)。此段長城亦由西向東漸修,長清以西的板築長城牆當為最早所建,後接山嶺漸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葉完成西段長城修築。戰國初期,齊威王時又接博山段長城,始向東續修,齊宣王時方將長城修至海濱,最後完成數條長城修築。東段長城共修築了七十餘年(西元前356年—284年)。經春秋戰國170餘年艱苦卓絕的努力,齊長城終於東西首尾銜接,築起了齊國南境堅固的千里長城國防線。

齊長城建構舉世罕見

齊長城橫跨泰沂山區,大多依山勢而建,山嶺之地又多築在峰頂處,故齊長城又有“長城嶺”之稱。但長城沿線也有平坦之地,因此齊長城的整體建構、城牆結構異彩紛呈。隨山勢而築地段城牆多系大小不一的自然石塊砌成,一般不用灰漿等物勾縫凝固。平原低谷地段所築長城又多夯土而成,土築的城牆也稱钜防或防門。城牆建築多就地就近取材,山嶺地段所築城牆,鑿山石用石砌;平坦地帶,夯土構築。

齊長城巧妙利用山險代替城牆的防禦作用,還能節省人財物;烽火台多設在山巔的高嶺之處,是軍事設防傳遞信號的設施;關卡和防門多設在平原低谷地段,是出入國境的必經之地,也是長城的要衝地帶。為加強防禦,此地帶一般修築兩層城牆,並多配設關卡和防門。

齊長城的建構匠心獨運,設計充分考量和利用地形地勢,以及建築材料。俯瞰今天的齊長城,雖不見高大整齊統一氣勢,但能因地制宜,高設低擋而築,處處設防,平地、河流、山谷處重點設防,以確保出擊方便靈活,易守難攻。現存城牆遺跡一般在山頂險峰等險要處看不到,足以說明當時此處沒有修築城牆,有的地方即便修築,規模也壓縮得很小。在山系嶺脊外緣陡險的地方,長城內側地勢較外側要高出許多,一般可高出2—3米,而外城牆內只填3—4米寬的土或碎石,所以齊長城比較多的地段為單城牆,即只有外牆,無內牆,即使有內牆也較低,也起到了防設作用,這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所築長城中是獨一無二的。平陰、長清地帶的長城西端,也是齊長城的起點,既無山嶺屏障,又無河道為阻隔,而此處又是齊國南通曹、宋、滕、鄴、魯、楚、周諸國,西通衛、晉、鄭國的交通要衝地帶,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故齊國不惜耗費巨大人財物在此用土坯築成高厚的城牆,史稱钜防。钜防西端設防門,築兩道城牆,為重要門戶,中間設關卡,戰時可以關閉,平時可以交通。《史記·蘇秦列傳》“雖有長城钜防,惡足以為塞”即指此。在春秋戰國長達五百餘年的時間內,齊國未發生滅國覆國之災,齊長城作為南界軍事防禦工事,確實起到了築城、戍邊、衛國的作用。

齊長城也參與打“貿易戰”

齊長城不僅在軍事上發揮防禦作用,也在邊境貿易和齊國對外貿易戰中凸顯其功能。

鹽製天下顯神威。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極技巧,通魚鹽”,鹽業很快成為齊國的支柱產業,特別是在滅了紀國以後,齊國全面接管紀國,此時為齊桓公時期。紀國就是今天的壽光一帶,壽光的大荒北央鹽業遺址群有大量出土的春秋時期制鹽用品,此外還有46處鹽業遺址,制鹽工業規模巨集大,證實了壽光悠久的制鹽歷史。管仲提出國家壟斷鹽業生產的主張,一方面國家囤積海鹽,另一方面打擊民間私自生產和販賣海鹽,將鹽業收為官營。《周禮·天官》記載:官吏中出現了專門掌管鹽業的官員——鹽人。齊桓公在位期間,一面打開齊長城關隘,開展齊鹽出口貿易,與其他諸侯國建立了經濟聯繫,同時齊國還利用掌控的鹽源優勢對其他諸侯國實施經濟制裁;另一面關閉長城防門,打擊私鹽生產走私,牢牢控制了鹽業的“生殺”大權。

“齊紈魯縞”糧食戰。齊國與魯國相鄰,都生產白色的絹。為了削弱魯國的實力,管仲策劃了這場貿易戰。他讓齊桓公、大臣、全國老百姓穿魯縞做的衣服,導致魯縞需求大增,同時禁止齊國人穿齊紈做的衣服,並從魯國進口魯縞,對來齊國販賣魯縞的魯國商人予以重金補貼。結果,魯國人大量種植桑樹養蠶,田地被拋荒,糧食減產。一年後,齊國通過齊長城的關隘封鎖限制魯國進口糧食並抬高關稅,導致魯國發生饑荒,最終向齊國求情提供糧食。

“買鹿製楚”消耗戰。為了征服楚國,管仲讓齊桓公大量購買楚國的生鹿,同時在國內貯藏糧食。楚國百姓放棄農業從事獵鹿,結果糧食減產。當齊國糧食儲備增加5倍時,管仲封閉齊長城齊楚關卡,導致楚國無法在短時間內恢復農業生產,最終齊國在與楚國的鬥爭中佔據上風。

欄目策劃/編輯  馬純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