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上游支流黑河,也稱墨曲,發源於紅原縣岷山西麓的洞亞恰,全長456公里,年景流量為18.3億立方米。主要流經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若爾蓋縣等地區。
與附近的白河同屬黃河上游大支流,位於黃河流域最南部,流經川北若爾蓋高原,兩河分水嶺低矮,無明顯流域界,存在同谷異水的景觀,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稱“姊妹河”。
黑河是黃河上游四川省境內的大支流,其形成演變與地質構造、氣候變化等因素密切相關。
在地質構造方面,黑河所在區域在漫長地質歷史時期,受板塊運動影響,地殼發生褶皺、斷裂等構造變動,形成了有利於河流發育的地形地貌。
此外,第四紀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對黑河的形成演變也有重要作用。冰期時,冰川活動塑造了流域內的地形,冰川融水為河流提供水源;間冰期氣候變暖,冰川退縮,降水增多,進一步促進了河流的發育。
在人類活動方面,隨著歷史發展,人類在黑河周邊的活動逐漸增加。如農業灌溉、水利工程建設等,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黑河的水流狀態和水資源分佈,但相對於自然因素,人類活動對黑河形成演變的影響是近現代才逐漸凸顯的。
黑河流域面積較大,涵蓋了紅原縣、若爾蓋縣等部分地區。流域海拔在3400米以上,屬大陸性寒溫帶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為640-750毫米。因地面沼澤對徑流的滯緩作用,基本上不會有大洪峰出現。
- 上游:從發源地至紅原縣境內的部分區域。此段河流穿行於高原山區,地勢起伏較大,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兩岸多為高山、草甸和沼澤,植被覆蓋較好,水源主要來自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水質清澈,含沙量小。
- 中游:在紅原縣和若爾蓋縣之間的河段。這一區域地勢相對平緩,河道逐漸開闊,水流速度減緩。由於地面沼澤對徑流的滯緩作用,基本上不會有大洪峰出現。中游河段有較多支流匯入,水量逐漸增加,同時,河流攜帶的泥沙也有所增多,但含沙量仍相對較低。
- 下游:主要是若爾蓋縣唐克鎮附近匯入黃河的河段。下游河段地勢更為平坦,河道彎曲,形成了一些牛軛湖和河漫灘。水流平穩,河面寬闊,河網交織。在枯水期,部分河段可能會出現淺灘和沙洲。
熱曲河,系黑河右岸一級支流,發源於紅原色地鄉。河源海拔高程3660m。上游主要由嘎讓括合、麻翁、熱拉公瑪、熱拉嘎瑪等大小支流組成。
格曲,發源於紅原瓦切鄉境內,向北經麥窪鄉流入若爾蓋縣境內。紅原縣境內流長65公里,流域面積368平方公里。
哈曲,發源於紅原色地鄉境內海拔4275米的崗嘎爾。上游稱哈柯,到麥窪鄉境內稱哈曲。由色地鄉向北經麥窪鄉流入若爾蓋縣境內。
黑河為流域內的農牧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灌溉水源。當地的草原畜牧業依靠黑河的水源進行牧草灌溉,有助於提高牧草產量和品質,為牲畜提供充足的飼料,促進畜牧業的發展。同時,也為少量的灌溉農業提供了保障,支持了當地一些農作物的種植。
黑河具有一定的水能蕴藏量,其落差和流量條件為水能開發提供了潛力。通過建設水電站,可將水能轉化為電能,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電力支援。
黑河的水域環境適宜一些冷水性魚類的生長,當地利用黑河的水資源發展了一定規模的漁業養殖。
河流及其周邊區域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包括多種魚類等水生生物,以及河岸周邊的草原植被、野生動物等,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重要場所。
黑河的原始自然景觀,獨佔草原風光。藏族風情、山水湖泉、珍禽異獸、民族食品,吸引著無數遊客。雄偉壯觀的黃河九曲,第一曲便在這裡,在四川、甘肅、青海享有盛名的陣扎溫泉也位於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