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入饌(多味齋)
更新于:2025-03-29 08:43:28

楊雨菲

記憶中的春日酒店不僅聞得花香,還能食花味。兒時母親做飯,常將應季的花作為食材,我對物候最初的感知是從味覺開始的。後來到雲南旅行,發現當地人也喜歡以花入饌。

春日之花,玉蘭與梅為盛。玉蘭花的常見吃法是裹麵糊后油炸,炸出類似薯片的口感。烹飪時先調好麵糊,再將洗凈的玉蘭花片掛漿,待油溫升高,將它“刺啦”下鍋,炸熟后撈起。玉蘭花瓣厚實,一口咬下去,先是酥脆,而後花氣襲人,花朵的汁液和花香佔據唇齒,微苦中帶著清澈的回甘。

這種吃法,可以追溯到明清。明王象晉《群芳譜》載,“花瓣擇洗凈拖面,麻油煎食至美”。清德齡的《御香縹緲錄》也提到慈禧太后夏吃荷花片,春吃玉蘭片,做法相似,凡花瓣肥厚者,多可面拖油煎。“在夏季里,常教禦膳房裡採了許多新鮮的荷花,摘下它們最完整的瓣來,浸在用雞子調和的麵粉裡,分甜鹹兩種,加些鸡汤或精糖一片片的放在油锅进而炸透。”“在春天……依著利用荷花的方法,煎成又香甜又清脆的玉蘭片,隨時吃著它消閒。”

春日,約三五好友,將樹上的花瓣摘下,炸成玉蘭片,做成零嘴兒,圍爐而坐,食之如置身玉樹瓊花下。少時覺得,玉蘭花朵碩大,不及梅花清雅,后看過了園林的百年玉蘭樹,粗細錯落的枝條,花朵如蝴蝶振翅,溫婉又熱烈。花與影,移步換景處,皆成一幅幅畫,柔婉繁密的春日氣韻由此頓生。

相較於玉蘭,梅花的吃法就更豐富了。受母親影響,我曾試著仿宋人做法,製作梅花湯餅和梅粥。梅花湯餅就是用梅花模具壓成的麵片。浸過梅花、檀香末的水和麵,再用梅花樣的鐵模子鑿好,梅状面团煮熟后放入鸡汤内食用。做法雖簡單,難得心思精巧。心中有梅,再嘗梅花湯餅,見這浮動在湯上的朵朵白梅,哪裡願意去分清是麵團鑿成的,還是花樹上落到碗裡的呢?

梅粥的做法更簡單,白米粥煮熟后,撒入梅花即可,粥帶著浮動的暗香,享用著它,四季在我心中的烙印就更深了。春夏秋冬如同年歲的航標,若感受不到航標,會悵然若失的。吃花亦是惜時。楊萬里《落梅有嘆》詩曰:“才看臘后得春饒,愁見風前作雪飄。脫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人們不忍看梅花凋零,收集花瓣做成香粥一甌,或者放在香爐中當作天然的香料。梅粥在清朝又名“暗香粥”,人們惜花憐時,歲時之中,既有哀愁,也有沉浸花月之中的情動。

以花入饌,自古流傳至今,成為日常生活的趣味。春日花香可嚼,趁著陽春煙景,不妨吃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9日 08 版)

秀山田園“水立交”
秀山田園“水立交”
2025-03-26 03:13:17
在深圳與春天同框
在深圳與春天同框
2025-03-26 04: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