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鵬
秀山巨豐堰三拱橋渡槽。 李雲鵬供圖
丘陵地區,地無三尺平。山民們用來引水的溝溝渠渠隨了山勢,也不得不變得“立體”起來。秀山巨豐堰就是這樣一座“水立交”。
巨豐堰地處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2024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巨豐堰位於長江支流沅江流域,渠首在沅江的三級支流平江河上,至今仍灌溉1.2萬畝良田。
巨豐堰是丘陵山區“三維的”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灌渠沿線農田高程差異較大,加之幾條平江河的支流、溝谷穿插阻隔,使渠系形成了“立體交通網”。灌區內,渠—河立交、渠—渠立交、渠—路立交數量眾多。“水立交”的關鍵部件之一是渡槽。幹渠上的三拱橋渡槽,至遲砌築於道光年間,跨度50米、高12.5米、寬約3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且仍在使用的古代砌石結構渡槽。三拱橋渡槽處,形成了渠—渠—河三層立交,是巨豐堰最為典型的“水立交”景觀。
巨豐堰建成之後,隨著灌區發展,先後續建了永豐堰、黃角堰兩座補水堰,從不同高程引水灌溉,農業效益、供水效率都進一步提高。因地制宜的規劃設計,實現了“高水高灌、低水低灌”的水資源配置。近年來,“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在國際社會上備受推崇,巨豐堰正蘊含了這樣的智慧和理念。
巨豐堰是西南民族地區廢除歷史上土司制度后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的歷史見證。秀山素有“湘黔鎖鑰、武陵明珠”之稱。乾隆元年(1736年)在此置縣之前,渝東南區域一直是土司制度,“苗不出境、漢不入峒”,農業開發程度不高。雍正朝後,以秀山地區為核心的“平茶土司”被廢,當地人口增加,農業發展開始提速。巨豐堰的建成,對當地糧食供給、人口安居、經濟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2022年長江流域遭遇重大旱情,巨豐堰灌區依然糧食豐收,百年古堰立新功,充分體現了灌溉工程遺產的重要現實價值。
巨豐堰灌區景觀是武陵山區“桃花源”式田園牧歌生活的生動寫照。秀山位於渝東南武陵山脈南段,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巨豐堰灌區所在是武陵山區最大的平壩,宛如崇山峻嶺之間的一顆明珠。一路翻山越嶺,到此“豁然開朗”,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宛如陶淵明描繪的桃花源景象。
秀山文化底蘊深厚,秀山花燈、秀山民歌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聞名遐迩。境內的洪安鎮是沈從文先生小說《邊城》的原型地,也是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的第一站。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了巨豐堰這樣的“水立交”澆灌,這片桃源地愈加豐沃宜人,滋養出更璀璨的文化之花。
(作者單位: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2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