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禹
黃昏,貢水河籠著霧靄。兩岸燈籠亮起,河水被染成赤金。我站在文瀾橋頭,遠處傳來清脆又雄渾的銅鈴聲,這是八寶銅鈴舞的序曲,承載著土家族千年心跳。
我是恩施人。初逢八寶銅鈴舞,是在宣恩的元宵燈會。河畔人潮湧動。一群身著八幅羅裙的舞者隨鼓點登臺,他們手持銅鈴杖、腰懸牛角,衣袂飄飛,銅鈴與鼓聲交織,把人們拽入古老夢境。領舞老者閉眼低吟“嗬嗬耶,了了神”,後來我才知,這“嗬嗬腔”源於土家族的《梯瑪神歌》,唱著民族遷徙、戰爭以及對神靈和先祖的虔誠。
一位穿土布褂子的阿婆說,八寶銅鈴舞本是祭祀舞蹈。銅鈴原是8個,象徵八部大王英魂,因漢、苗、土三族共禦外敵的情誼,贈出兩表,如今只剩6枚。鈴數雖變,情義長存,舞步里滿是民族交融印記。
又一次遇見八寶銅鈴舞,是在黃昏的彭家寨。吊腳樓群在暮色中似展翅仙鶴。寨中空地,赤膊漢子舞動草把龍,一旁的八寶銅鈴舞莊重如史詩。舞者屈膝扣胸,踏“三步罡”,銅鈴掃地似有戰馬嘶鳴。他們類比喂馬、跨馬、奔馬,鈴音如急雨,重現先祖策馬穿越險灘密林之景。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田師傅講,這舞曾屬土老司,如今成了連接古今的橋樑,“鈴響八寶,不是讓人回到過去,而是記住來路。”
今年新春,我重回貢水河。興隆老街燈籠下,八寶銅鈴舞與鐳射秀同場。新編旋律響起,年輕舞者把傳統融入現代編舞,古老的“三步罡”踏出青春節奏,銅鈴在無人機鏡頭裡劃出銀色弧線。同學激動地喊:“鈴鐺在發光!”我笑了起來,這光正是歷史深處的星火。對岸沙道溝鎮正舉辦非遺研學活動,孩子們拿著迷你銅鈴,跟老藝人學“踩四方搖鈴”,稚嫩的“嗬嗬”聲和老人的低吟相和。一位民俗學者感慨:“祭祀舞成團結舞,敬神曲變傳承曲,這才是非遺的活力。”
夜深,霧濃。舞者散去,銅鈴聲卻凝在風中,和貢水濤聲共鳴。
(作者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生)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2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