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被宣佈滅絕,最後一隻遺骸下落不明,博物館放了86年都不知道
更新于:2025-03-26 21:11:55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1933年,博物學家大衛·弗利埃來到了貝尤馬里斯動物園,準備拍攝一種已經瀕臨滅絕的動物。

正當他準備攝影器材的時候,這隻帶著花紋的動物似乎感覺到了威脅,於是張著大嘴“哈氣”,想要趕走他。

但是大衛·弗利埃沒把這事放在心上,誰知道它竟然趁著對方不注意,繞到了他的身後,一口咬在大衛·弗利埃的屁股上。

大衛·弗利埃趕緊叫來了飼養員,於是在飼養員的説明下,大衛·弗利埃才勉強順利地拍攝下了它的影像。

當時大衛·弗利埃一直以為它是一隻雄性,但根據照片裡面的特徵很多人又認為不大相似。

所以它究竟是公的還是母的也沒人能說出個所以然出來。

後面在1936年5月,貝尤馬里斯動物園又一次買下了一隻這種動物,然後動物園僅僅養了它4個月,它就在貝尤馬里斯動物園去世了。

這隻動物的死在當時並沒有引發社會的關注,因為誰也沒想到牠竟然是人類知道的該物種的最後一隻。

後面動物園甚至還表示願意提供許可證,只要有獵人願意再捕捉一隻過來,而且還表示願意給獵人們30英鎊的賞金。

但是從那以後還真沒有獵人抓到過這種動物,雖然各個地方偶爾會有零零星星的報導表示有些人好像重新見到了這種動物,但終究都沒法提供實證。

那麼究竟是什麼動物的身世如此坎坷呢?

«——【·消失的袋狼·】——»

這種動物叫做袋狼,長相很是奇特。

它是一種有袋類動物,從整體體型來看,它體形似狗,身體修長而矯健,成年袋狼體長加上尾巴可達1.5至1.8米。

它的腦袋形狀獨特,似狼又似狐狸,尖尖的口鼻部和立起的耳朵,讓它在外觀上就透露出一種機警與敏銳。

除此之外,袋狼最為引人注目的外貌特徵,當屬它背部那類似老虎的斑紋。

這些斑紋從肩部一直延伸至尾巴基部,深色的條紋在它淺褐色或灰色的皮毛上顯得格外醒目。

除了背部的斑紋,袋狼的皮毛質地也十分特別,它的毛髮短而濃密,質地較為粗糙,這使得它能夠在各種複雜的自然環境中保持體溫,抵禦寒冷和潮濕。

在澳洲多變的氣候條件下,這樣的皮毛結構為袋狼提供了良好的保護,説明它適應不同季節和環境的變化。

袋狼的身體後部有一個類似於袋鼠的育兒袋,這也是它作為有袋類動物的典型特徵之一。

雌性袋狼的育兒袋開口向後,幼崽在出生後身體發育還不成熟,所以會在育兒袋中繼續發育成長。

育兒袋為幼崽提供了一個溫暖、安全的環境,隨著幼崽的不斷發育,它們會逐漸從育兒袋中探出頭來,觀察外面的世界,並開始嘗試離開育兒袋進行一些簡單的活動。

但在遇到危險或者需要休息時,它們依然會迅速回到育兒袋中尋求庇護。​

袋狼主要棲息在澳大利亞的草原、灌木叢以及森林等多種環境中。

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它可以憑藉開闊的視野和自身出色的奔跑能力追捕那些善於奔跑的小型哺乳動物。

袋狼是夜行性動物,白天通常會找個比較隱蔽的地方休息,以避開白天的炎熱和其他潛在的危險。

在夜間,它們的眼睛能夠適應微弱的光線,捕捉到獵物的一舉一動。

其嗅覺也十分發達,能夠追蹤獵物留下的氣味蹤跡,即便獵物已經離開一段時間,袋狼也能通過氣味追蹤到它們的行蹤。​

袋狼的食性主要以肉食為主,它是一種機會主義的獵手,主要捕食各種小型到中型的哺乳動物,如袋鼠、小袋鼠、袋貂、負鼠等。

在捕食過程中,袋狼通常會採用伏擊和追捕相結合的策略。

除了主動捕食,袋狼也不會放過任何獲取食物的機會,如果遇到其他動物捕殺后剩餘的屍體,或者是自然死亡的動物,袋狼也會毫不猶豫地享用這些“免費的午餐。

這種食腐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袋狼在食物資源相對匱乏時期的生存幾率,使它能夠更好地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

袋狼在群體結構方面,通常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活動和生活的。

一個袋狼家庭一般由一對成年袋狼和它們的幼崽組成。在家庭群體中,成年袋狼會共同承擔起養育和保護幼崽的責任。

它們會教導幼崽如何尋找食物、識別危險以及適應自然環境。在面對外界威脅時,成年袋狼會毫不猶豫地保護幼崽,展現出強烈的護犢之情。​

然而隨著歐洲移民的到來,袋狼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歐洲移民帶來了大量的家畜,如羊、牛等,這些家畜成為了袋狼潛在的食物來源。

由於袋狼有時會捕食家畜,這引發了移民們的不滿和恐懼。

為了保護自己的家畜,移民們開始對袋狼展開大規模的捕殺行動。

他們組織狩獵隊,採用各種手段,如設置陷阱、使用槍支等,對袋狼進行無情的獵殺。

在人類長期且大規模的捕殺下,袋狼的數量急劇減少。​

而且當地的人們引進了很多外來物種,袋狼由於數量已經大幅減少,且生存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在競爭中逐漸處於劣勢地位,這也加速了袋狼的滅絕進程。​

早期,人們並未充分認識到袋狼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以及其滅絕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直到袋狼的數量已經極為稀少,瀕臨滅絕邊緣時,才開始有一些保護措施的嘗試,但此時已經為時已晚。

由於袋狼在圈養環境下繁殖難度較大,加上其種群數量已經過少,遺傳多樣性嚴重缺失,這些努力最終都未能成功。​

«——【·結語·】——»

2022年12月,環球網發佈了一則新聞,之前被弄丟的最後一隻袋狼的皮毛和骨骼,竟然重新被找到了!

原來1936年最後一隻袋狼去世之後,它的遺體被送到了塔斯馬尼亞博物館,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並沒有拿到這份標本的準確介紹。

所以雖然這最後一隻袋狼的遺骸曾經被博物館帶到世界上很多地方去展覽,但是根本就不知道它是什麼。

被研究人員發現並且研究過後,他們才知道這是世界上最後一隻袋狼,好在它被保存地還不錯。

參考:

環球網《澳媒:全世界最後一隻袋狼遺骸,86年後重現澳大利亞》2022-12-6

北青網《80多年前,全世界最後一隻袋狼究竟是怎麼死的?》20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