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界充滿了奇跡,有些植物在折斷後會流出紅色的液體,比如雞血藤;有些則會流出白色的液體,如澤漆、夾竹桃和蘿藦等。還有的會在莖葉被折斷時流出黃色的液體,例如劇毒的博落回。然而,能夠流出黑色液體的植物卻極為罕見。今天,筆者要為大家介紹一種獨特的植物,它能流出類似墨汁的黑液,人們形象地稱它為“墨水草”。
儘管聽起來很神秘,但“墨水草”其實在我們身邊很常見,特別是在一些濕潤的社區綠化帶中經常能見到它。不過,這種植物不僅常見,還具有極高的價值。今天,就讓我來帶領大家一起認識並瞭解這種神奇的植物吧。
認識墨水草、瞭解墨水草
墨水草,也叫墨菜、黑口草、墨汁草、烏心草、黑墨草、墨鬥草,因其莖稈折斷后流出類似墨水的黑色液體而得名。由於它的果實形狀像蓮房,也有人稱之為墨旱蓮。其正式中文名稱是醴腸。
《本草綱目》記載:“鯅,烏魚也,其腸亦烏。此草柔莖,斷之有墨汁出,故名醴腸”。醴腸屬於菊科鰱腸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與我們所熟悉的野菊花是同科不同屬的“表兄弟”。
鮫腸的莖直立或匍匐,有分枝,呈紅褐色。全株受損時會流出汁液,幾秒鐘後變成黑色或藍黑色。其葉子對生,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橢圓形,邊緣有細小的鋸齒或無鋸齒。
花期在夏季,花頂生或腋生,外形類似野菊花,花冠白色。果實在秋季成熟,大約9月至10月。醴腸的瘦果呈黑色或黃黑色,類似於鬼針草的瘦果,但沒有芒刺或冠毛。該植物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偏好潮濕環境,如水溝邊、田間地頭及濕地乃至鄉間小道旁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鯅腸的價值
雖然鰱腸看似普通,但它實際上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植物,既可以食用也有藥用價值,早在唐朝就已被發現其價值。首先,鯅腸是可以食用的野菜,儘管它會流出黑色的“墨水”,但只要多焯幾次水過濾掉汁液即可。它可以涼拌或炒食,味道不錯,口感略帶酸味。
在古代饑荒年間,醴腸是非常受歡迎的一種野菜。《救荒本草》中也有記載。此外,它還可以用來煲湯或曬乾泡茶喝。除了食用,鮫腸還是一種純天然的烏髮植物。用它煮水洗頭髮可以促進黑髮生長。最好搭配側柏葉、女貞子、何首乌一起使用效果更佳。
《本草經疏》提到:“鯅腸善涼血,須發白者......涼血益血,則須發變黑......故古今變白之草,當以茲為勝”。鯅腸不僅可食用、烏髮,還是傳統的藥用植物,有補腎、益陰、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牙齒鬆動、少年白頭、頭暈目眩、腰膝酸軟、吐血或外傷出血等癥狀都有説明。
如果你的家鄉也有這種植物,不妨多採集一些回來曬乾儲存,好處多多。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售賣,價格不菲哦,筆者曾經以25元一斤的價格購買過,比很多蔬菜都貴呢!農民朋友們知道了嗎?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了。大家瞭解鰱腸了嗎?你認識它嗎?你的家鄉有這種植物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您的看法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