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走了“秀才”又來“建國”,數位人坑老何時休
更新于:2025-03-26 12:42:08

網紅“秀才”退網了,數位人“建國”又出現了。據媒體報導,當前一些社交平臺上,出現了專門圍獵老年人的數位人視頻內容。它們批量生成,儘管語調生硬、表情統一,甚至有時口型都對不上,卻成功收穫數量不少的中老年人“迷妹”。

如在某平臺搜索,就出現了18個“建國”,粉絲數量從幾千到數萬不等,其中10個賬號開通了櫥窗,帶貨量可觀。該帳號持有人說,依靠“建國”幾個月就賺到5萬左右,成本30元商品可賣299元。

視頻截圖

在很大程度上說,這些批量起號的“建國”數位人帳號,走的實際就是翻版“秀才”的路線,從人物形象設計到話術,都是專攻社交平臺上的中老年群體。如其標誌性的口頭禪就是“好姐姐”、“寶貝姐姐”。

這類帳號往往具有高度相似的特徵,包括相同的背景、人物形象,甚至連坐姿和神態都保持一致,唯一不同的是數位人播報的內容,涵蓋了情感交流、國學文化、中醫養生、休閒保健等多個領域,總有一項能切中老人的痛點,從而吸引大量的關注。

並且,該模式在躲避監管紅線上也更為“謹慎”。“建國”數位人帳號持有人就直言不諱“內容是在打擦邊”,並明確“決不能收大額紅包”。甚至,少部分內容,還在不明顯的位置,用小字標註了“通過AI數位人打造”的字樣。

但很顯然,這套“數位人+情緒價值+低價商品”、專攻中老年用戶群體的視頻帶貨模式是一種新套路。要知道,它們所利用的正是一些老年人使用者的信息不對稱和心理痛點,讓老年人“甘心”投入真情實感、真金白銀。並且,所製造的資訊也都是大量重複的行銷話術。

然而,在監管角度,目前所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這些數位人視頻和之前出現的“AI靳東”的情況還不完全一樣,很難直接定性為“欺詐”。如何強化對這一模式的監管,尚需要平台進一步明確規則,以及相關治理措施的完善。

應該看到,這類依靠數位人的新型引流、帶貨模式的出現,是當前AI應用不斷普及的一個產物。數位人在今天的批量製作成本已非常低,並且文案也可以藉助五花八門的AI大模型快速獲得,這就讓此類模式變得很容易被複製。可以預見,這將成為數位人愈發普及后視頻內容監管必須面對的一個新挑戰。

今年9月1日起將實施的《人工智慧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規定,所有AI生成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都要顯著標識。數位人帶貨的規範邊界到底在哪?批量上線的數位人帶貨模式是否應該得到限制?對於包括數位人在內的AI生成內容的標註,如何做到更醒目?這些問題都應有更明確的標準。

另外,這類瞄準中老年受眾的內容變得多起來,並且“屢試不爽”,也還是提醒關於中老年群體的網路素養的普及要跟上。比如,如何識別AI生成內容和一般的引流、帶貨套路,不妨納入對老年人的關愛行動之中去。

同時,在當前的視頻化時代,作為子女也應該給予老年父母更多的關照,要有意識地防止套路化的視頻內容去搶奪老年人的注意力、錢包乃至“心智”。像有些數位人視頻就是利用老年人思念子女的心理來引導互動、讓老年人“上鉤”。

總之,對於不斷湧現的“建國”,平臺治理規則、數位人應用規範等都應進一步完善,這既涉及商業營銷的倫理問題,也關乎中老年群體的上網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