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太多油腻食物,一時消化不了,會在體內堆積成濕氣;脾胃消化功能不足,吃一點食物後就有飽脹感,也會形成濕氣;再加上炎熱天氣,高溫潮濕環境會加重原有的濕氣,導致人們身體變重且大便黏膩,夏季不妨對以下6個穴位按摩來去除體內濕氣。
按摩哪些穴位能去濕氣?
1、湧泉穴
湧泉穴在腳底,把5個腳趾頭向下彎,腳心處可形成凹陷,凹陷下去的部位就是湧泉穴。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讓局部有酸痛感為度。也可以用溫水泡腳後對湧泉穴艾灸,每側各艾灸20分鐘。湧泉穴容易受到濕氣入侵,導致全身疲勞感、身體浮腫、風濕痛和膝關節疼痛。平時對此穴位按摩,能促進睡眠,緩解腎虛所引起的頭痛頭暈、耳鳴以及眩暈等。
2、三陰交穴和陰陵泉穴
經常推一推三陰交穴和陰淩泉穴,能説明排出濕毒。從三陰交穴推向陰陵泉穴,然後順著骨緣推到陰陵泉穴,能疏通脾經,排出體內多餘濕氣。
3、陰陵泉穴
陰陵泉泉穴在脛骨內側踝下緣凹陷部位,這是足太陰脾經上的合穴。主要以點按為主,每次按摩160下,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也可以使用艾灸熏灸此部位5分鐘。陰陵泉穴容易受到濕氣入侵,導致雙腳笨重、膝蓋疼痛和走路時不順暢。通過對此穴位刺激,能達到痛經活絡和清利濕熱效果,同時也能緩解腹脹和膝蓋疼痛。
4、神闕穴
神闕穴就是肚臍部位。順時針對腹部按摩,也可以把艾灸點燃薰蒸穴位。也可以塗抹適量艾草精油放在腹部,然後用熱水袋熱敷,但一定要注意溫度,不能太燙,以免燙傷皮膚。神闕穴易受到濕氣入侵,導致大便黏膩、腹脹和脾胃不適感,易引起白帶增多和月經血液不暢。刺激神闕穴可達到健脾祛濕和強身健體功效,同時也要做好腹部保暖。
5、大椎穴
把頭低下,頸后最高起的骨頭下面是大椎穴。雙手十指交叉放在此穴位上,雙手大拇指用力來回揉搓大椎穴,一直讓局部發熱為止。大椎穴也容易受到濕氣入侵,導致肩膀和脊椎酸痛不適,對此穴位刺激能避免風濕邪入侵,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減少感冒次數。
6、承山穴
承山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小腿肚子下方正中間,是去除濕氣最好的穴位。每天起床后把兩個腿伸到床外,讓此穴位正好擱在床沿上,兩腿左右擺動,這樣能讓承山穴得到按摩。
溫馨提示
除了對以上6個穴位按摩外也要調整好飲食,遠離高溫潮濕環境,多參加戶外活動,通過排汗的方式來排除體內濕氣,避免吃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