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深的歷練:靜,最終真正可以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更新于:2025-03-26 09:37:37

其實,人這一輩子,都是在修行當中,在歷練里度過的。

只是有的人表現得好,而有的人表現得差,最終也就過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實際上,一個人最深的歷練,就是讓自己靜下來。

當你靜下來的時候,就能擁有最強的力量,最高的智慧,以及最多的福氣。

佛曰:“心動,則萬物動;心靜,則萬物靜。”

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沉著冷靜,變得淡定從容起來。

然後真正可以一邊修鍊自己,一邊去擁有更好的人生。

這一種人生,一定是安靜的,簡單的,質樸的,卻是極致的,美妙的。

正如古語有雲:“繁華三千終歸零,人世安得假作真,淡到極致是樸素。”

好好歷練自己吧,讓自己盡可能靜下來,不斷去塑造自己,強大自己,最終真正可以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心有多靜,慧有多深

一個人的才華和智慧,往往是從內心的最深處滋生出來的。

也只有當一個人內心足夠安靜的時候,他才能夠看到更真實的東西,更客觀的真相。

如此,看待一切事物,都變得明晰,變得明朗起來。

人就是這樣,如果總是心浮氣躁,那麼一定是很難提升自己,成長自己的。

只有在沉默的歲月當中,真正讓自己的內心靜下來,慢下來,你才能夠抽絲剝繭,做到真正的高效和可靠。

《沉默的大多數》裡有句話說的很對:

“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

假如還想學到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一個人在沉默的時候,在安靜的時候,其實是很容易讓自己把事物看得更透徹,把問題看得更真實。

最終,通過沉默,走向安靜,變得寧靜,也能夠真正在一聲不吭當中,一邊安靜成長,一邊安靜成才。

只有在安靜的時候,一個人的心思才是空明的,想法才是真實的,延伸出來的做法才是可靠的。

佛教說:“心外無境,心空則境寂;慧從定得,心靜則明生。”

當一個人能夠靜下來的時候,就像瓶子裡被晃動的濁水一樣,經過時間的沉澱,就能夠變得清澈起來。

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得到一些更加深刻的道理,也會對人世間的諸多事情,有了更加可貴的洞悉。

最終,一步步靠自己,靜下來,也讓自己變得更加可靠。

心有多靜,福有多深

當一個人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其實他就是幸福的。

因為不幸福的人,其實心是特別難以靜下來的。

所以,讓自己的內心靜下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如果你做到了,做得多了,後來也能隨便就做到,甚至自然而然就做到的話,說明你已經活得很幸福了。

柏拉圖說:

“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在於環境,而在於心境。

內心安寧,心態平和,人自然就快樂了!”

當一個人的內心是安寧的,是安靜的話,那麼他們不管到了什麼樣的環境,或者說處於怎樣的一方境遇里。

對於這些人來說,外部的環境和條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內心是否感到安寧,平和。

如果內心是安靜的話,那麼自己的世界就是清靜的。

世界清靜了,無論怎麼活,怎麼過,自己的內心都會感到歡喜,心無掛礙。

最終,就像林清玄在《人生最美是清歡》里曾這樣說的:

“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如此,內心越來越安靜,生活越來越平靜,日子過得也越來越自然,釋然。

我們於是每天都會變得更加平靜,也能夠保持一種鬆弛的狀態。

這樣的生活狀態,其實一定能夠讓自己覺得越來越幸福,越來越滿足。

也的確能夠讓自己,開始充滿了信心,看見了更加豁然開朗的未來。

一個人最深的歷練:靜下來

每個人都需要歷練,因為只有走向歷練,得到歷練,才能成長,才能成熟。

很喜歡余秋雨在《山居筆記》中所作的一段話:

“成熟,是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

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喧囂的微笑,

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得很遠卻並不陡峭的高度。”

走向成熟,是需要經過一年四季的磨練,是需要通過長期的修鍊和堅守的。

可以說,如果一個人是心甘情願去修鍊自己的時候,那麼他一定能夠在歲月的打磨當中,變得越來越強。

而且,只要一個人願意修鍊自己,蛻變自己的話,他就一定需要走向這麼一種過程,就是讓自己靜下來下。

《誡子書》中有雲:“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

讓自己靜下來,不要去多管閒事,更不要做一個閒人,而是一心一意,心無旁騖提升自己,磨練自己。

最終,靠自己一點一點走向獨立,走向強大,在安靜的修為當中,讓自己真正活成一個通透的,獨立的,強大的,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