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吃美食,以為美食就是好食材做成的,並不容易獲得。其實,所謂的美食並不是人們認為的那樣,而是一場騙局。
按照“物以稀為貴”的原則,越是不容易獲得的食材,就越賣得貴。不管是燕窩還是魚翅,不管是蛇羹還是佛跳牆,都賣得比較貴。有人就喜歡吃這種美食,甚至不惜驅車上千里,就是為了吃一口美食。似乎美食成了一些人畢生追求的目標,但還是有些形而下的意思,並沒有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再好吃的美食也只是滿足口腹之欲,不一定真的那麼美好。對於有“三高”的人,片面追求美食,就很可能被美食中的營養弄得病情愈發嚴重。很多美食都營養充足,甚至有豐富的營養,對於營養不良的人來說,可以算作救命的葯,而對於不缺乏營養的人來說,卻容易導致營養過剩。即便富人有選擇地挑選美食,也僅僅在於選擇一些對自己有利的美食,大多是些粗茶淡飯的東西,不過冠以美食的名義。富人並不缺乏營養,需要的美食就是粗茶淡飯的東西,而不是富含營養的美食。倘若讓富人每天都吃“佛跳牆”,每天都吃“東坡肘子”“西湖醋魚”,富人就可能營養過剩,進而得肥胖症。倘若讓窮人每天吃富人吃的粗茶淡飯的美食,窮人可能就會營養不良,沒力氣幹活,會更加貧困。
美食只是相對存在的,對一個人來說是美食,對另一個人可能就不是美食。只有自己喜歡吃的才是自己的美食,而別人喜歡吃的是別人的美食。有人就喜歡吃粗茶淡飯,粗茶淡飯就是他的美食。有人喜歡吃大魚大肉,大魚大肉就是他的美食。在遠古時代,沒有所謂的美食。人們只是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不會利用火,壽命只有十幾歲。到了利用火的年代,人們的壽命普遍增長,但還是沒有太多的美食出現。社會分工出現之後,促進了一些職業的發展。不僅有專業文人出現,而且有專業廚師出現。專業文人有閒暇的時間琢磨詩律和詩意,專業廚師有閒暇的時間琢磨美食的生產和銷售。那些年月沒有太多富人出現,也沒有所謂的營養學出現。很多富人是社會潮流的風向標,喜歡吃大魚大肉,那麼大魚大肉就成了所謂的美食。到了現在,富人仍然是社會潮流的風向標。富人喜歡吃無公害食品,用無公害食品加工成的美食就成了富人們喜歡的東西,也成了普通人認為的美食。其實,這樣的美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就能夠被普通人享受,只不過,那個時代人們普遍貧窮,化肥和農藥也沒有完全普及,所謂的美食仍然是富人認為的大魚大肉,營養豐富,食材不易得。
人們吃饅頭鹹菜可以吃飽,吃大魚大肉也可以吃飽。饅頭鹹菜沒有太多營養,而大魚大肉有豐富的營養。從飽脹的程度來看,吃饅頭鹹菜和大魚大肉的效果是一樣的,只是吃起來,大魚大肉更好吃,營養更多。在人們普遍缺乏營養的時代,大魚大肉是美食,在人們普遍營養過剩的時代,無公害食材做成的美食才是美食。很多人追求口腹之欲,追求吃美食的味道和效果。其實,美食並不一定那麼美好,只是滿足了一部分人的口味,讓他們覺得好吃,到肚裡轉化為什麼就不知道了,甚至一些美食放了添加劑,只是為了長期保存和運輸,最終弄得人們身體受到不好的影響。並不是所有吃著好吃的東西都是美食,而是應該追求無公害食材加工成的美食,而且對身體有一定的好處,而不是隨大流,不是認為別人認為的美食就是美食。俗話說“眾口難調”,美食很多,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人們只會尋找適合自己口味的美食,而對於不喜歡的口味,就簡單略過了。
食物一旦打上美食的標籤,就一定賣了高價。即便是一串糖葫蘆,打上美食的標籤,也會賣到十幾塊錢一串,而沒有所謂美食標籤的糖葫蘆,十塊錢買四五串。美食是商業運作的專案,而且有地方權力系統的助推。地方權力系統會推出頗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而且大力推廣。不管是臭豆腐還是臘肉,都成了宣傳中的美食。其實,宣傳中的美食大多有一些不健康的元素,卻只是追求獨特的“地方風味”,而忽略了其中一些不健康的元素。美食一旦形成,就不是美食本身的事情了。就好像作家寫出了一部作品,發表之後,就不是作家能夠擺布的一樣。作品只屬於讀者,美食只屬於喜歡美食的人。對於不喜歡美食的人,所謂的美食就是賺錢的噱頭,是資本用來運作的賺錢工具。在資本的宣傳之下,美食的概念深入人心。權力系統為了促進資本開拓美食市場,讓媒體打造美食概念,也讓媒體拍攝一些以美食為主題的專題片,還要以美食為主題做節目。最終美食成了家喻戶曉的概念,很多頗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成了地方旅遊業的招牌。人們旅遊,還要吃美食,已經算是消費的一部分,卻從來沒有認真審視過美食本身。
辯證地來看,美食就是商業騙局。適合自己消費能力和口味的食物才是自己的美食,而只是追求宣傳中的美食,就很容易被資本牽著鼻子走,莫名其妙地消費了,卻還以為吃到了真正的美食,但總覺得花錢太多,吃的美食也沒那麼傳說中的那麼好吃,但錢已經花了,就只能自我安慰似的說,吃到了美食,還真的好吃。不然,實話實說,就很可能被人笑話。原來,所謂的美食還和面子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