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幽門螺桿菌的那些事兒
更新于:2025-03-26 09:19:09

本文轉自:三明日報

醫生為患者診察。

●全媒體記者 鄭麗萍 通訊員 徐曉光 文/圖

幽門螺桿菌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細菌感染。根據此前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等單位發佈《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防控》白皮書,幽門螺桿菌是目前唯一確定的與胃癌發生密切相關的細菌性病原體。雖說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疾病的關係已被證實,但我們真的瞭解它嗎?該如何有效預防感染呢?

因不良習慣感染幽門螺桿菌

今年38歲的陳小勇(化名)是室內設計師,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經常加班加點。

去年底,公司組織了一次健康講座和免費體檢活動,他和同事一同去做了檢查。半個月後,他拿到體檢報告,報告顯示:幽門螺桿菌碳13呼氣試驗呈陽性——他被診斷為幽門螺桿菌感染。

對此,陳小勇十分驚訝,也有些擔憂,不知道自己怎麼會感染幽門螺桿菌。於是,他拿著體檢報告去諮詢醫生。醫生詳細詢問了他的生活情況和飲食習慣,當得知他經常在外面吃飯,飲食不規律時,醫生解釋說這極有可能是他感染幽門螺桿菌的重要原因。

醫生告知陳小勇,目前他的感染情況還不算嚴重,沒有明顯的癥狀,但需要注意觀察,如果出現胃痛、胃脹、反酸等癥狀,就要及時來醫院治療。同時,要注意飲食衛生,盡量避免在外面吃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醫生的話,陳小勇並沒有放在心上,他覺得自己身體一向很好,這點小問題不會有什麼影響。回到家後,他還是繼續忙於工作,偶爾在外面吃飯也沒有特別注意。後來,他胃痛越來越頻繁,還伴有胃脹、噁心的癥狀,食慾也開始下降,人也變得有些疲憊。

意識到情況不妙,陳小勇又趕緊去了醫院。醫生為他進行了全面的檢查,診斷結果是慢性胃炎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回到家後,他按照醫生的囑咐按時服藥,調整了自己的工作安排,保證規律的飲食。

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陳小勇到醫院複查,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的炎症明顯減輕,幽門螺桿菌檢測也轉為陰性。醫生告訴他,要繼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規律,鞏固治療效果。看到複查結果,陳小勇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

“幽門螺桿菌感染和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密切關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就可能間接造成感染率提高,因此提升民眾的健康素養尤為重要。”三明市永安總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謝雛鳳飛表示。

幽門螺桿菌是通過什麼途徑傳染?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與多種重大慢性疾病相關的致病菌,具有傳染性。幽門螺桿菌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感染率有較大差異,與社會經濟條件和衛生條件相關,飲食習慣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發生密切相關。

感染幽門螺桿菌后,部分患者沒有典型癥狀,有的患者會有反酸、口臭、食慾減退、胃痛等癥狀,還可能出現慢性胃炎。那麼,幽門螺桿菌是通過什麼途徑傳播的呢?

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口-口”傳播和“糞-口”傳播,水源性、食源性和醫源性傳播等也是值得關注的傳播途徑。

在日常生活中,共餐易感染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的口腔中也存在一定的細菌,與其一同用餐就有可能被感染,所以建議居家搞好衛生,採用公筷制等。另外,經常在外就餐的人被感染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頻繁出差的人須多加注意。

幽門螺桿菌是胃病的高發因素。現在西餐普遍,很多人吃牛排有七分熟甚至三分熟的習慣,或者吃火鍋時肉沒燙熟,這些都有可能存在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安全隱患。

同時,口腔中也會檢測到幽門螺桿菌,情侶接吻是感染幽門螺桿菌直接的途徑。另外,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致使胃的抵抗力低下,容易導致幽門螺桿菌的入侵。

謝醫生提醒,幽門螺桿菌在人群中普遍易感,無論是小孩、大人還是老人,都可能成為它的“目標”。患者感染后即使沒有癥狀,也要及時治療,並且患者“自愈”的比例很低。只有通過規範治療,才能徹底根除幽門螺桿菌。

走訪中,有些市民談“幽”色變,甚至認為,只要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一定會得胃癌,實則不然。謝醫生解釋說,我們要重視幽門螺桿菌感染,但也不必過度緊張,雖然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但非必然關係。

幽門螺桿菌感染,首先會導致慢性胃炎,然後是不典型增生,包括輕度不典型增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最後才致癌。“胃癌病變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除幽門螺桿菌可降低胃癌發生率,尤其是早期根除。”謝醫生的話,讓很多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放下了過度的焦慮。

如何有效預防感染幽門螺桿菌?

“朋友圈裡常有人傳,經常吃大蒜,就能殺死幽門螺桿菌,不知道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根據。”走訪中,市民廖女士提出疑問。春節前剛被診斷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廖女士有些擔憂,於是用手機在網上查了一些“偏方”。

不少市民認為,只有攝入大量大蒜才能殺死幽門螺桿菌,日常吃大蒜的量無法達到殺死幽門螺桿菌的要求。也有網傳說吃洋蔥、喝綠茶可根除幽門螺桿菌。謝醫生說,這些都沒有任何根據。

有商家宣稱,使用含特定成分的牙膏可以殺滅幽門螺桿菌,這也是沒有依據的。只有胃才是幽門螺桿菌的“理想居所”,口腔環境不適合其生存,所以活性一般不高,僅通過簡單的刷牙來治療是不太可能的。

“預防幽門螺桿菌,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謝醫生介紹,如飯前便后洗手、進口的食物一定要經過高溫消毒、少食刺激性食物、建立分餐制、不要口對口給孩子餵食、定期更換牙具等。同時,大家要特別注意,一定要杜絕吃沒熟的肉,這種飲食習慣會使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機會大大增加。

查出幽門螺桿菌感染怎麼辦?謝醫生建議儘早治療,越早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健康就越有保障。針對老年人等一些特殊人群,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更為重要。老年人群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較高,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使老年患者的胃腸道癥狀得以改善,並在某種程度上阻止或延緩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的發生,甚至還可以使部分胃黏膜萎縮或腸化生發生逆轉。

需要留意的是,老年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常同時患有心血管、腦血管、腎臟和其他系統疾病,因此,在進行幽門螺桿菌治療前,要根據患者既往服用藥物情況、生理特點、疾病和藥物不良反應等,選擇個體化、規範化的治療方案。

最後,防止“菌從口入”,分餐制是一種更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但因為涉及很多傳統和情感因素,推行分餐制確實有一定難度。總之,幽門螺桿菌是個磨人的“小妖精”,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不過只要對其有明確的認知,做好有效的預防就可無“幽”生活。

一對珍珠鳥
一對珍珠鳥
2025-03-26 03:49:13
教母親學走路
教母親學走路
2025-03-26 04: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