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如今的DIY市場,M.2高速固態已經成為了玩家裝機的首選。同時得益於intel與AMD的新平臺PCI通道數量的增加,也使得不少主機板(尤其是ATX)都具備多個M.2固態介面。而這也讓一些新手小白使用者犯難,究竟M.2固態裝在哪個介面更合適?不同的介面速度會不會不一樣?今天就給大家進行下實測,看看不同平臺以及不同的M.2插槽速度方面究竟會有多大的影響?
CPU提供頻寬 or 晶片提供頻寬:
熟悉主機板佈局的老手應該都知道,目前intel與AMD新平臺上,都會具備2種規格的M.2插槽:一種是由CPU直連模式(由CPU提供頻寬);而另一種是由晶元組提供頻寬。
比如下圖就是AMD最新的X870E主機板功能線框圖,可以看到其中M.2插槽有一部分是CPU直連(且部分是通過顯卡使用的PCIe5.0 x16的槽位共用頻寬),另一部分則是晶元組提供頻寬。
就拿我自己使用的是微星MPG X870E CARBON WIFI暗黑主機板,該主機板配備了4個M.2插槽,並且採用了第二代磁吸式EZ M.2 Shield Frozr+EZ M.2 Shield Frozr II設計,無論是拆裝M.2馬甲還是拆裝M.2固態都無需第三方工具,非常方便。
而這4個M.2的模式為第一個與第二個都是CPU提供頻寬,第三個和第四個由晶元組提供頻寬。
上機實測:
本次測試用的固態為西部數據WD_BLACK SN850X NVMe SSD,主要原因是本次測試針對PCIe4.0協定的M.2介面。當然,這裡也要說一下,SN850X也是目前我手上最好的PCIe固態,一方面是採用了PSLC緩存方案,能有效加速數據的讀寫,使得固態硬碟在處理各種數據時都能保持高效;同時還擁有多個容量版本,不僅有常見的1TB/2TB/4TB,甚至還有非常誇張的8TB容量版本。這次我測試我就分別使用了1TB版本和8TB版本,系統安裝在1TB版本上。
X870E平臺:
先是測試2個由CPU直連的M.2插槽。本次測試使用配置如下:
CPU:AMD銳龍R7 9700X
主板:微星MPG X870E CARBON WIFI暗黑
記憶體:宇瞻暗黑女神NOX RGB DDR5(6400MT/s C32)
散熱器:微星MAG CORELIQUID I360
硬碟:西部數據WD_BLACK SN850X 1TB
電源:微星MPG A1000GS PCIE5
通過CrystalDiskMark和AS SSD軟體進行測試,這2個介面基本上都能跑到PCIe4.0帶寬的極致,比如8TB版本的SN850X在CrystalDiskMark中順序讀取速度達到了7200MB/s以上,寫入也接近6700MB/s,AS SSD評分也是達到了11644。
但如果全換成由晶元組提供的M.2插槽後,速度表現又回如何?於是我將2塊SN850X分別安裝在M.2_3和M.2_4介面上。
實測速度如下:
可以通過成績看到,由晶元組提供的頻寬的介面在讀取速度方面要迅速與CPU提供頻寬的介面,但具體的速度差異也沒有太誇張,實測10~12%左右。
Z790平臺:
接著看看Z790平臺,這次我使用的主機板是微星Z790MPOWER,也是微星專為超頻而生的高性價比Z790主板。該主板搭載了2個M.2插槽,都覆蓋散熱裝甲。其中第一個M.2插槽為CPU直連;第二個M.2插槽為晶元組提供頻寬。
我也分別將8TB與1TB的SN850X進行調換位置分別進行實測:
實測成績如下:
通過對比成績不難看到,intel平臺的無論是CPU直連還是晶元組提供頻寬,成績差異基本可以忽略,這點比AMD平臺要好一些,但實測的順序讀寫速度上限不如AMD平台。
▲1TB放在M.2_1插槽,8TB放在M.2_2插槽
▲8TB放在M.2_1插槽,1TB放在M.2_2插槽
總結:
AMD平臺如果使用多個M.2固態,建議首選CPU直連的M.2插槽,尤其是安裝系統+常用軟體的M.2固態。而intel平臺則可以隨意一些,當然CPU直連的M.2插槽還是建議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