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史上最失敗的產品,如果非要評個“最慘烈翻車獎”,那Apple III(1980年)絕對能以一己之力讓其他選手黯然失色——畢竟,連自家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都吐槽它“故障率高達100%”。它的失敗理由堪稱科技界的黑色幽默:
1、散熱全靠玄學
年輕時期的賈伯斯堅持不給電腦裝風扇(是的,當年的小喬確實天馬行空),工程師們靈機一動:“用鋁殼散熱吧!”結果主機板和外殼親密接觸后,發熱直接導致晶元脫落、螢幕亂碼。用戶解決方案更絕:把電腦抬到5厘米高,摔一下讓晶元複位。好傢伙,這是買電腦還是練舉重呢?
2、商業定位史詩級錯亂
本打算讓Apple III主攻企業市場,結果企業使用者一開機就發現,這機器連基礎的財務報表軟體都能卡成PPT。而普通使用者看著價格標籤(折算現在約2萬美元),默默抱緊了自家Apple II,內心OS:“這錢買套房不香嗎?”
3、品質堪比“薛定諤的電腦”
沃茲說它“要麼壞了,要麼正在壞的路上”。據說蘋果售後部門當年每天收件量堪比快遞中轉站,最後虧了6000萬美元(相當於現在幾十億),差點讓蘋果提前30年體驗諾基亞的涼涼結局。
對比其他選手:
iPhone 5c:雖然被吐槽“五彩塑膠殼配高價”,但好歹能打電話。
Apple Pippin遊戲機:一年賣4萬台,但至少還能玩18款遊戲(雖然畫質像打了馬賽克)。
Hockey Puck滑鼠:圓得像曲奇餅,用久了手抽筋,但至少沒讓用戶練摔滑鼠技能。
所以,Apple III的失敗,不僅是技術翻車,更是對人類物理常識的挑釁——它用實力證明:沒有風扇的電腦,和沒有剎車的跑車一樣,都是行為藝術。如今它唯一的貢獻,大概是成了科技博物館里“如何花式作死”的經典案例,供後人瞻(嘲)仰(笑)。
觀電影,聽音樂,品生活,我是電影fans,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