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週刊編輯部的年度書選已經持續存在了逾二十年。在這二十幾年中,我們選出了眾多觸動心靈、啟發智識、開闊眼界的書籍,試圖讓這些書籍幫助我們相對更好地面對生活,面對自我。正是在對這些領悟的閱讀中,我們看到生命困惑、痛苦、愉悅、狂喜的豐富可能性。而就像有些詩人、思想家、藝術家已經體驗或意欲抵達的,生命之豐富可能性的某種極點,或許是一種“我”與“萬有”合一的狀態。無我,無青山。只餘純粹存在之光。今年,我們再次從一整年的好書中遴選出了12本值得閱讀的優秀書籍及三個特別致敬,秉持著“公共立場、專業品格、獨立精神、現實情懷”的原則,與讀者一同領略不同維度的思考極點。
2024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特刊。
《雞蛋講的故事》,作者:鹽谷真實子,譯者:彭懿,版本:新星出版社 2024年7月
對話編輯崔葉子
這本書:
主角是一個初生的小小思想者
新京報:《雞蛋講的故事》講述了一個雞蛋從覺醒到不斷與外界碰撞並認識自己的過程,你覺得這本書在眾多講述“自我”的童書中有何特別之處呢?
崔葉子(《雞蛋講的故事》編輯):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自我”確實是童書中常見的主題,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自我的成長是心智發展的關鍵議題。在許多童書中,主角通過接納自己、理解他人,經歷挫折或是得到家人與朋友的認可,完成“自我”的成長。《雞蛋講的故事》也展現了這樣的過程,但它的獨特之處在於探討“自我”的方式和視角。
這本書的主角雞蛋,既不完全是兒童,也不完全是成年人,更像一個初生的小小思想者。從它睜眼的那一刻起,便對自身的存在產生了好奇。他像新生兒一樣開始學習走路、說話、與人交流,但沒有像我們那樣無意中習以為常,它始終在發問:我是誰?我是怎樣的存在?周圍的世界為何是這樣?這本書從“生命之初”的視角敘述,帶領讀者——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重新回到那些原初的思考中。超越現實的筆觸賦予了《雞蛋講的故事》獨特的深度與哲學趣味,讓它在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
這本書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特點,是它對“自我”的討論與當下時代緊密契合。如今是一個物質充裕但內心迷失的時代,尤其對年輕人來說,常常會感到困惑和焦慮。鹽谷真實子是一位1987年出生的年輕創作者,曾經歷過“家裡蹲”的迷茫時期,也體驗過因過度工作而產生的無意義感。這些經歷讓她對“意義”有了更深的思考,並將所思所想融入書中。雞蛋和棉花糖的冒險處處充滿現代生活的縮影:無聊與空虛、渴望關注卻無人回應、被陌生人強加建議時的無力感……這些細膩的描寫,讓讀者能從中找到強烈的共鳴。
在我看來,我們需要像鹽谷真實子這樣的新生代作家,用他們自己的視角去描繪這個時代的感受,為新一代的孩子們創作能陪伴他們成長的作品。《雞蛋講的故事》傳遞了一種獨特的哲學思考和情感關懷,這也是它如此與眾不同的原因之一。
書摘選讀
1.我呀,覺得自己
已經在廚房裡一動不動地躺了好長一段時間了。比其他雞蛋都要長。可事實上,我並不知道我躺了多久。因為在這段時間里,我什麼也沒想。什麼也沒想的時候,看著的東西也看不見了,聽著的聲音也聽不見了。所以,我只不過是那麼“覺得”。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自己實在躺得太久了。然後,有一天我突然想到:“為什麼我要一直這樣躺著呢?”
2.你喜歡下雨嗎?
棉花糖說他討厭下雨天。我倒是挺喜歡。我喜歡聽滴滴答答的雨聲,也覺得窗外霧濛濛的很美。不過要說最棒的,還是下雨天可以想很多事情。下雨天最適合思考了。我會想各種問題,像是:
我是一個什麼樣的雞蛋呢?
好雞蛋?壞雞蛋?平凡的雞蛋?蠢雞蛋?平時我不會去想自己的事。說起來,我甚至不確定自己是不是一個真雞蛋,畢竟,我也不知道我的蛋殼裡究竟有沒有蛋清和蛋黃。
——節選自《雞蛋講的故事》
採寫/王銘博
編輯/荷花
校對/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