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張靜姝)3月19日,北京石景山法院召開新聞通報會通報該院涉消費欺詐典型案例。在一起案件中,消費者通過電視行銷節目購買兩隻手錶,拿到貨后發現與節目中宣傳的手錶不符,於是訴至法院。法院經審理認定出售手錶的某公司構成欺詐,判決其退還消費者貨款並支付三倍賠償款。
被告某公司在電視營銷節目中宣傳售賣真鑽機械金表,宣稱手錶肉眼可見的金色部分全部是實心足金,原告周某看到節目后,通過電話熱線以73800元的價格購買了兩隻手錶。收到手錶後,周某發現鑒定證書記載的手錶黃色部分僅為表面金,並非節目中著重宣稱的實心足金。另外,銷售手錶某公司拒絕向原告提供“原裝進口”的報關單等進口審批手續。原告認為,被告在節目中宣傳的手錶與實物嚴重不符,構成消費欺詐,故將某公司訴至法院。
石景山法院認為,原告周某在電視購物頻道中看到被告展示的手錶樣品並購買,被告交付的手錶應與其在電視宣傳中的品質相同。被告在電視購物頻道宣傳其售賣的手錶所有金色部分均為足金打造,並在庭審時自認此項事實,但郵寄到原告手中的手錶僅為表面金,被告該項行為已構成欺詐。故判令原告退還兩塊金表,被告退還原告貨款並支付三倍賠償款。
法官解析,電視購物以其現場感染力和便捷的訂購方式吸引廣大消費者購買產品。電視購物合同可以構成憑樣品買賣合同,產品銷售者在某個時段、某個電視台播放產品廣告,從而使消費者產生特定認識,進而購買廣告中的商品,消費者憑藉商家的廣告說明與自己購買的商品是否一致來判斷標的物品質是否達標。本案中,被告交付的手錶與其在電視宣傳中的品質並不相符,該項行為已構成欺詐。人民法院嚴厲打擊電視購物模式下的消費欺詐行為,妥善保護消費者權益,有力助推零售電商模式規範發展。
編輯 劉倩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