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的生存率一直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近日,嬰兒小康尼出生時僅僅23+2天,歷經九死一生最終存活,堪稱醫學奇跡。那麼,多大胎齡早產兒才能存活呢?小編告訴你。
從發育程度看,24周是胎兒存活的關鍵點
嬰兒出生能不能存活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心肺功能的發育程度。
所以我們就來瞭解一下胎兒發育的幾個關鍵階段,尤其是心、肺結構和功能的發育進程:
1、在孕7周,心臟和肺臟初步成型,但是並沒有相應的功能。在接下來的第3至6月期間會繼續發育。
2、在18至20周心臟出現規律性搏動,可以用超聲多普勒監測,到22周可以用聽診器聽到胎兒心音,即這時胎兒心臟具備了基本的泵血功能。
3、肺臟發育相對更緩慢,直到23至24周,才發育成型,2型肺泡細胞開始出現,並開始分泌對於今後促進肺膨脹維持肺泡表面張力至關重要的一種表面活性物質。但是,仍不具備呼吸功能。直到7個月即孕28周,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和肺泡才基本發育成熟,而具備呼吸功能。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24周、28周是兩個關鍵時間點。因此,醫學上一般認為22周前出生的早產兒不能存活,原則上24周之前通常以流產處置。
0123周胎兒僅17%的存活率,胎齡越小存活率越低
胎兒發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越是發育成熟胎兒出生後存活的機會越大。
1、在現在醫學技術發展之前,自然狀態下通常7個月以後出生的孩子才可能存活。
2、24周至28周之間在出生的早產兒由於肺功能仍然發育不全,需要依靠呼吸機來維持呼吸。
3、28周後出生早產兒通常具備良好呼吸能力,因而一般會存活。這也就是我國民間所謂“七活”(即7個月可以存活)的道理所在。
即便在現代醫學技術高度發展情況下,出生越早的早產兒也就意味著越不成熟,殘疾和死亡機會也就越高。
有資料統計,在現代醫學技術支援之下妊娠期長度與存活率之間關係大致為:23周17% ,24周39%, 25周50% ,26周80% ,27周90% ,28-31周90-95% ,32-33周95% ,34+周存活率與足月寶寶幾乎一樣。
據資料記載,,世界上最早出生並存活的早產兒是21周+5天,出生在加拿大。所以說,基於胎兒發育的基礎上,胎兒的存活是一個概率問題,是否能夠活下來還需要靠現在發達的醫學科技才能實現。
建立健全的追蹤隨訪機制 有效提高早產兒生存品質
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1、提高圍產技術,加強監測,從源頭控制早產。
2、確定大腦有無損傷。儘早確定有沒有腦損傷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腦癱是最大、最麻煩的後遺症,而現在早期、有效監測大腦是否有損傷的方法極少或沒有大範圍應用(如振幅整合腦電圖aEEG持續監測腦電波),如果能普遍使用,可以由有經驗的NICU醫生和腦電圖室醫生早期判斷有無腦損傷,國外的經驗是aEEG在出生後6小時內確診腦病,其陽性預測率為86%,陰性預測率為96%。”
3、建立健全的追蹤隨訪機制。在追蹤隨訪這一塊,國內跟國外相差得非常遠。在國外,會有特定的醫護人員,定期把這些早產兒聚集起來,做心理、護理、行為、營養、發育等方面的評估,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干預。在國內只有個別醫院、個別醫生在開展,參與隨訪的醫生多缺乏對早產兒全面評估的技術手段或水準有限,而且普遍來說都沒怎麼真正開展規範的隨訪工作,長期的隨訪就更少了。”陳運彬副院長說,很多時候,只能靠家長自覺帶孩子來複診。這樣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後果:當發現孩子有“異常”的時候,往往情況已經無法逆轉。
本文僅為健康科普,不構成用藥或醫療指南,建議出現健康問題請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