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沒做到管理崗位算失敗嗎?不算!
更新于:2025-03-26 08:31:24

對於許多職場人來說,到了30歲意味著應該已經成功地進入到了管理崗位。然而,隨著職場變得越來越競爭激烈,許多人發現自己依然停留在基層崗位,這讓他們開始擔心自己是否能在職場上獲得成功。

事實上,雖然管理職位確實是許多人在職業生涯中的最終目標,但是未能在30歲之前實現這個目標並不代表一切都已經結束了。然而,透過很多優秀者的職業生涯成功案例可以發現,年齡永遠只是一個數位,我們無須被它局限。

一、管理崗位不是普羅大眾的職位

做領導崗位的畢竟是金字塔的頂端,少數人才有機會當。

職場上更多的人,整個職業生涯也都是基層普通員工,做不到管理層是非常正常的。

既然管理層是少數人的機會,並不能說明他自己非常差勁。

二、“成為管理層”不是獲得事業成功的唯一出路

在漫長的職業生涯發展的過程中,人追求的無非就是“生存、發展、自我實現”這三樣的東西。通俗地講,就是“金錢、地位、尊嚴”,人的一生都在為這三座大山而努力攀登。

但你要知道,上山的路和方式有很多種,你需要在攀登的過程中,不斷嘗試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

換句話說,你想要在職場上取得成就、成功,那麼你就要去尋找適合自己的路,而不是緊盯著“成為管理層”這一條。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管你做什麼,只要做得足夠好,就會閃光,就會被人看見,就會獲得足夠好的發展,這跟是不是管理層沒有任何關係。

當然,這並不是一味鼓勵大家都不要去做管理者,只是想告訴大家,不要盲目地削尖腦袋去當領導,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才是最重要的。

三、做專做精,一樣能笑傲職場

專家們喜歡鑽研技術,看到自己牽頭的專案成功應用就特別有成就感,反而是管理下屬讓他們萬分頭疼。

對他們來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能發揮出自己的價值就是幸福,手下有沒有人、title是不是好聽,根本就無關緊要。更何況,到他們這個技術級別, 工資和分紅也不低。

更別說管理層本身也不輕鬆了。尤其是中層管理人員,背著一整個團隊的指標、夾在高層和基層中間苦不堪言,改弦更張更是常有的事。不像這些技術專家,因為有專業技術做護城河,在公司歷次變革時,都是被保護的物件。

四、看清晉陞的約束和限制才能更好地規劃未來

30歲左右正處在職業的上升期,也是升職的黃金期,很多人認為,如果不在這個階段去拼一下管理層的職位,多少心有不甘。

但你必須知道,升職為管理層這件事,並不是單憑你的努力和能力可以決定的,它往往和公司的制度、風俗、崗位的性質、老闆的偏好等有著很大的關係。

所以,當你把晉陞為管理層當作奮鬥目標時,你還要看看所處的環境是否允許,看看是否身處約束之中。如果不能看清這點,晉陞管理層失敗的幾率就會很大,而失敗帶來的負面情緒會大大挫敗人的信心,對未來的職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五、你可能並不適合當管理

如果30歲還沒到管理層,也許並不是你的錯。

嘗試分析了一下,這背後可能和公司規模、個人性格特徵都有很大的關係。

比如公司規模越大,分工就越細,其實員工晉升機會可能會更小!因為很多大廠從入職之初起,就已經根據個人的意願、能力、性格等等,設定好了晉陞路徑。以阿裡巴巴為例,把員工分為P崗和M崗,P崗代表走的是專業技術路線,M崗代表走的是管理路線。

劃定好要走專業成長路線的,可能到30歲就是技術專家了,他的薪資待遇不見得會比同級別管理崗的人低。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因為性格並不適合做管理者。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TA可能是某個領域能力最強的人,但管理團隊就一塌糊塗。

這是因為管理者需要具備的是一套不同的技能,包括良好的溝通技巧、決策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應對壓力和挑戰的韌性,這些技能並非所有技術或專業領域的佼佼者都會具備。

“老”打工人的出路何在?

其實,無論你是基層員工、還是管理層,離開平臺後,人家認可的不是你的職級,只看你能否提供專業的技能或服務。所以,與其憂慮自己30+沒升任管理層是不是loser,不如踏踏實實把自己的業務做好。

至少我們可以在兩方面精進:

第一,成為專業人士。

專業人士就是離開某個平臺也能使自己的價值不被打折的人。普通打工人依靠的是平臺,而專業人士是被平臺依靠。

如何成為自己崗位上的專業人士?

1)深入瞭解所從事的行業:包括最新的趨勢、最佳實踐、行業標準等。經常閱讀相關書籍、行業報告和文章,參加相關的研討會和培訓課程,與行業內的專家和同行進行交流。

2)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專業人士應該不斷學習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了解新技術、新工具和新方法,參加培訓課程和在線學習,讀相關的書籍和文章。定期評估自己的知識水準,並制定學習計劃來填補知識和技能的空白。

3)尋求專業認證或資格:根據所從事的行業,考慮獲取相關的專業認證或資格。這些認證和資格可以證明我們在特定領域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增強自己的專業信譽和競爭力。

PMP®是專案管理領域的“通用語言”,目前已經獲得200多個國家認可,可以說是世界公認的專案管理專業人士的象徵了。免費送PMP備考資料。聯繫我們:18938656370

4)建立專業網路:與同行、專家和行業領導者建立聯繫,加入相關的專業組織或協會。參加行業會議、研討會和社交活動,擴大人脈,並與其他專業人士進行交流和學習。

5)建立專業聲譽:這一點往往容易被我們忽略,尤其是確認自己不適合管理崗位時,就會自動調節成埋頭苦幹的老黃牛模式。但其實,專業人士也需要通過在工作中展現出色的表現和專業能力去建立自己良好的聲譽,這樣在尋找新的平臺時才有砝碼。

第二,尋找“向外”的可能性。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30+走入職場“死胡同”是因為好像除了基層和管理層,沒有別的選擇,自己只能被卡在一條軌道上。

雖然背著各種貸款和育兒的中年人不敢隨便折騰,但這並不意味自己沒有轉軌的可能。中年職場人需要打破兩個限制性的迷思:

1)自己年紀大了,現在開始會不會來不及?

35歲在職場上不算年輕,但放眼自己一生的職業生涯,還未進行過半。與其一直呆在基礎崗位上無時無刻擔心自己被淘汰,不如少給自己設限、多一點行動力,把自己的職業選擇卡得太死。

2)萬一不適合,自己付出那麼多,成本會不會太高?

如果想要“向外走”,中年轉崗需要學會的一個技能是: 小步快跑,低成本試錯。具體來說就是在開始前,不要腦子發熱衝動行事,而是思考和調研清楚以下問題:

如果現在這份工作幹不下去了,你還有其他選擇嗎?

有沒有目標職業或企業??

這個目標是你真實調查過的,還是你自己以為可行的?

要去到這個目標,你還缺少哪些條件?

自己思考清楚後,下一步就是別猶豫太久,儘快“下場試水”。這就好像一個產品反覆運算,在你還不確定這個功能好不好用的時候,先上,讓用戶幫你測試,不好用趕緊更新,誰也不能保證一個產品上線就是完美的,都是不斷更新、不斷試錯、不斷升級才有好版本問世。

30+以上的職場人在職業發展過程中,不要盲目跟風,要建立切實可行的職業發展方案。在建立職業發展方案時,要充分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職業目標,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和時程表。同時,要不斷調整和完善職業發展方案,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及時做出調整,避免迷失方向。可以通過定期評估自己的職業發展情況,總結經驗教訓,及時調整職業發展方案,確保自己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