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快的人,脂肪肝風險大大增加
更新于:2025-03-26 08:12:28

  吃飯時,你是細嚼慢咽,還是狼吞虎嚥?

  近日,我國一項涉及近2000人的最新研究顯示:吃飯速度快,或增加脂肪肝風險,每周快速進食≥2次,與脂肪肝風險增加81%相關。

  吃飯快,脂肪肝風險或增81%

  對於其中潛在的機制,研究指出,快速進食可能導致能量攝入過多,從而導致體重增加和脂肪肝風險升高。

  此外,快速進食可通過參與「腸-肝-脂肪軸」來調節肝臟脂質代謝。

  放慢吃飯速度,會發生什麼?

  從人看到、聞到食物起,負責調節飽腹感、抑制食慾的「瘦素」就開始分泌,但需要20~30分鐘才能發揮作用。

  如果吃飯過快,會在「飽感」反饋還未形成之前,就吃下過量的食物,瘦素也來不及告訴大腦“該停止了”,攝入的食物量就會超過人體實際需求。

  如果能放慢吃飯速度,身體會用一系列變化感激你。

  No.1

  胃腸道功能好轉

  No.2

  代謝改善

  研究表明,相比吃飯慢的人,吃飯快可使肥胖風險增加2倍;經常狼吞虎嚥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是普通人的3倍。

  放慢進食速度,有助避免進食過多,肥胖和糖尿病風險都會降低,與肥胖相關的其他代謝性疾病風險也隨之下降。

  No.3

  患癌風險降低

  一些人喜歡趁熱吃,但口腔和食道能承受的溫度一般在10~40℃,最高不超過60℃。常吃過燙的食物,會增加食管癌風險。

  唾液中的酶,可以消滅或中和食物中的黃麴黴毒素、亞硝胺、苯並芘等有害物質,如果吃得過快,唾液就不能有效發揮作用。

  No.4

  大腦受益

  吃飯時多咀嚼,可以使記憶中樞——海馬體的血流量增加。咀嚼不足有損大腦記憶功能。用一定的節奏咀嚼,還可以促進血清素的分泌,這種激素能讓我們感到幸福、愉悅。

  No.5

  氣血更充盈

  從傳統醫學的角度看,如果能將食物充分咀嚼爛,會減輕胃的工作壓力,吃進去的食物才能更好地“演變”為氣血等養分,保證臟腑功能正常運行。

  三餐各有最佳進食速度

  吃一頓正餐的時間應該是多久呢?

  進餐時間和個人飲食習慣、健康情況有關,但一般不應少於15分鐘。

  我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健康人群應花費15~20分鐘吃早餐,午餐和晚餐時間應控制在30分鐘左右。

  除此之外,日常吃飯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先吃飽腹食物

  一口飯嚼20下

  每頓吃七分飽

  吃飯要專心

  保證三餐規律

  轉自:江蘇市場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