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滿8小時但晚睡晚起,傷身體嗎?
更新于:2025-03-26 07:27:48

早睡早起的好處大家都懂。但對很多人來說,白天屬於工作,晚上屬於家庭,只有夜深人靜時,時間才真正屬於自己,睡太早總感覺虧了……

如果能睡夠七八個小時,晚睡晚起是否可行?

《生命時報》結合醫學研究及專家觀點,告訴你答案,並支招怎麼獲得優質睡眠。

即使睡夠,晚睡晚起仍不推薦

在同樣睡8個小時的情況下,10點睡6點起,1點睡9點起,有什麼區別?

理論上說,如果每天入睡和醒來的時間比較固定,且室內足夠黑暗,兩者沒有太大區別。

實際上卻是,晚睡的人睡眠節律通常是紊亂的。即使睡夠8小時,晚睡晚起還是不推薦,有以下研究給出了相關證據:

No.1

晚睡晚起,拉升糖尿病風險

最近,在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年會上,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公佈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相比正常作息的人,晚睡晚起的“夜貓子”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高出46%。

多位專家分析稱,改變晝夜節律可能會影響皮質醇、饑餓素、瘦素等關乎胰島素敏感性的激素系統,再加上晚睡易導致夜間進食,進而拉升糖尿病風險。

2023年,美國《內科學年鑒》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也給出了類似提醒:與早睡早起的參與者相比,晚睡晚起的參與者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72%。

研究人員發現,晚睡晚起會導致不良飲食、久坐等行為增加。對不良行為調整后,晚睡晚起與糖尿病的相關性下降至19%,但仍呈正相關。

No.2

可能導致「晝夜節律錯位」

2022年一項納入39項觀察性研究的薈萃分析發現,跟早睡早起的“早鳥型睡眠”相比,晚睡晚起的“夜貓子型睡眠”與癌症風險增加18%、糖尿病風險增加30%、抑鬱風險增加86%相關。

並且,晚睡晚起者的多個心血管代謝指標也較差,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準,均高於早睡早起者。

研究人員指出,其原因可能與「晝夜節律錯位」有關。

當生物節律(如睡眠-覺醒週期、體溫調節、激素分泌、新陳代謝、免疫功能和細胞週期控制)與社交活動(如工作、娛樂)和物理環境(如光照)不同步,就會發生晝夜節律錯位,進而擾亂一系列生理過程,增加疾病風險。

No.3

早睡早起,不易抑鬱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睡眠中點(入睡時間與醒來時間的中點)每提前1小時,患重度抑鬱症的風險就會降低23%。

研究人員分析,原因可能是參與情緒調節的神經遞質系統(如多巴胺、血清素)的節律活動受到了影響。

人體有自己的“生物鍾”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張斌說,睡眠受晝夜節律系統影響很大。晝夜節律換種說法就是生物鍾,遵守生物鍾,規律作息,才能保障睡眠健康。

從心率快慢到血壓波動,從內分泌調節到腸道蠕動,各項生理活動的節奏都受生物鍾影響。舉例來說:

  • 心率,通常是晝快夜慢、夏高冬低;
  • 血壓,一般呈現“晝高夜低、兩峰一谷”的趨勢,即清晨6~10點、下午16~18點達到峰值,夜裡0~4點降至低谷,形成的曲線像一個勺子;
  • 腸道運動節律,與機體晝夜活動一致,表現為白天活躍、夜間減弱,所以不建議大家晚餐吃太飽;
  • 內分泌系統,一般是按照一定的周期波動,比如月經週期,再如皮質醇的分泌高峰是清晨,午夜時降至最低;褪黑素則是在夜間分泌增加,白天水準較低,兩者配合,幫助機體在夜間入睡、清晨醒來。

廣東省人民醫院睡眠呼吸障礙診療中心主任醫師歐瓊提醒,目前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人們可以推遲入睡或減少睡眠時間,睡眠仍需保持在一個相對恆定、規律的時間範圍里。

大多數人晚睡是因為玩手機導致的睡眠拖延,並非天生的“晚睡型選手”,如果條件允許,盡量還是早睡早起,以便與生物鍾相符合

實在需要晚睡,怎麼減小損傷?

如果不得不晚睡,比如上夜班、出差導致的時差等,其他的生活方式就要更健康一點。晚睡時不宜暴飲暴食,白天規律鍛煉、減少久坐,均衡飲食,不抽煙飲酒,保持健康的體重等等。

此外,既然睡眠晝夜節律已經改變,充足的白天休息就顯得更加重要。通常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時間是7~8小時。

適合大多數人的兩個睡眠原則

好睡眠最直觀的檢驗標準是:起床后身體舒服,精神飽滿,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好,做事有效率,能勝任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目前有兩個公認的調節睡眠的影響因數,一個是生物鍾,另一個是睡眠自我平衡。通俗點說,影響睡眠的兩個關鍵因素是“要規律”和“要睡夠”。

怎麼睡得規律?

1、床只用來睡覺,不要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事,如玩手機、看書。可以先在客廳活動,等累了再上床,這樣有助於培養床和睡眠之間的條件反射。

2、早上起床的時間盡量規律,哪怕是週末,也不宜太晚起床。

3、努力改掉“晚睡強迫症”,熬夜前先想清楚,玩手機、聊天是否值得你付出早衰、變醜等代價。

怎麼睡得充足?

通常,兒童青少年每天要睡8~10小時;成年人每天睡7~8小時;老年人腦代謝變慢,一般需要睡5~7小時。

1、盡量在晚上11點之前入睡,睡眠推遲不宜成為常態。

2、失眠若無法自我調整,及時求助醫生。白天增加日曬和體力活動,蓋厚一點的被子,臥室安靜、窗簾遮光等都有助進入睡眠。

3、睡前盡量讓神經系統鎮靜下來,停止劇烈運動,做做拉伸,泡泡腳,停止“我睡不著”的焦慮感,放鬆才能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