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兩年,增程式的車型銷量火熱,但是還是有不少人覺得,增程式技術只是一項過渡技術。
實際上,事實也的確如此,插混和增程都是過渡方案,但是,很多人在批評增程式是過渡技術的時候,卻在大吹特吹換電技術,這確實是讓人意外。
增程式和插混技術是過渡技術,那是因為動力電池的技術瓶頸突破之後,增程式和插混確實沒有什麼用武之地了,說白了,這兩項技術只是妥協的技術,是為了彌補純電汽車目前續航不穩定,補能不方便,而打的“補丁”。
問題是,增程式技術是如此,換電技術何嘗不是如此啊?萬一有一天,硫化物的固態電池問世了,真的可以實現10分鐘完整充滿,這裡指的是不玩文字遊戲,從0充到100只要10分鐘,那換電技術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甚至可以說,換電技術才是更像過渡的方案,它就是為了解決新能源汽車在當下的補能焦慮而存在的,而增程式技術並非完全的過渡技術,中國是基建狂魔,充電站蹭蹭蹭地建設,但是在其他國家,充電的基礎設施很難短時間跟上,那這樣,增程式技術就還有著意義和價值,那換電呢?如果閃充技術真的來了,那換電還有任何存在的意義嗎?
拿它當儲能都嫌成本高,未來新建的超充站大多都是儲能充電一體的,也不需要什麼換電站作為蓄水池了,人家都是用低成本的鈉電池、鐵鋰電池當做儲能電池,哪像你換電站這麼奢侈,都拿著整包的電池包來做儲能電池。
前幾天,比亞迪發佈了兆瓦閃充,峰值充電功率達到了1000千瓦,一秒可以充進2公里,充電5分鐘,續航400千米,看起來是對換電技術的致命一擊,但是這還不算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原因很簡單,比亞迪的兆瓦閃充,峰值功率能夠達到1000千瓦,但是第一個是建設的週期還很長,第二個是不能全程保持1000千瓦的充電功率,為了動力電池的安全性,一般涓流充電的功率還是比較低的,所以換電還是有著極大的效率優勢。
但是,兆瓦閃充技術,是一個行業趨勢,比亞迪作為行業內的風向標,大家一定不要懷疑它對於新能源行業的引領作用,你信不信,最遲明年,其他車企也會跟上兆瓦閃充技術,大家的峰值充電功率都會達到1000千瓦,而更重要的是,超充技術的發展才剛剛開始,而換電技術是出場即是巔峰,反而會因為換電站增加了不同規格的電池,而降低換電的效率和體驗,此消彼長之下,換電技術的優勢只會越來越小,直到被超越。最重要的是,單一車企做的換電技術是很難做到不同品牌通用的,而超充站,不管是比亞迪建的,吉利建的,還是理想小鵬建的,大家都可以充電。
總有人說,蔚來的車又不是不能充電,既能充電,也能換電不好嗎?那我問你幾個問題:
換電的功能,是免費送給你的嗎?難道在車價裡面就沒有包含換電站的建設成本、維護成本、電池的更新成本?
友商都快普及5C超充,800V高壓平臺了,蔚來的車還是400V,充電的速度能比嗎?
為了換電,車型的設計,空間,性能有沒有犧牲?真的不覺得地台高嗎?真的不覺得頭部空間有限嗎?真的不覺得續航不夠紮實嗎?
換電技術到底有沒有未來,我的答案是沒有,它只能贏在當下,但是隨著超充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它似乎連贏在當下,都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