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聽到一個博主說了句話,非常對。
新能源時代,車主只要開上了新能源車,真的在日常使用過程中,就不捨得去加油了,這個“不捨得”有兩層含義。
一層是經濟層面上的,尤其是大排量、高端車,油車的百公里油耗可以做到100公里100塊錢,500公里就是500塊錢。
如果是高端電車、高端混動車型,百公里成本最低可以做到20塊錢,500公里只需要100塊錢,這個經濟賬差距非常大。
另一個是心態方面,目前大多數混動車型是可以保證前100公里純電行駛的,後續才是啟動發動機燒油。
不少混動車主看到電池包虧電“就難受”,明明可以純電行駛卻偏偏要燒油,保證電池包電量充足,是他們閒暇之餘的一種樂趣,所以必然會經常去充電樁充電。
主要是用電真的比燒油省錢,他們自然會把充電安排成日常的任務。
當然也不用質疑這些混動車主,他們有自己的選擇,混合動力系統除了有大容量電池包,可以保證最基本的100km純電續航能力之外,還因為有發動機的存在,跑長途的時候沒有任何的續航焦慮。
如果放開了跑,油耗比油車低,還比純電車用的省心。
只是大部分消費者的日常使用強度,完全到不了啟動發動機的那個強度,數據調查,絕大多數使用者每天的行駛里程在40km左右,所以保證每天電量的充足,成為了不少混動車主開車的必修課。
且,配合著大量的家用充電樁,充電並不是件難事兒,目前的家用充電樁,交流電已經普及了6.6kW的充電樁,每小時充進去6.6kW電量,一個混動電池包,最大的不過40kWh,5-6個小時足夠充滿。
白天用車,晚上隨手充電,能省去大部分的用車成本,這是很多人的用車現狀。
有人說,混動車型是一個雞肋的產品,有電池包卻跑不遠,有發動機還需要燒油,這種理解完全站在了任何一個環節的對立面,屬於非常典型的不實際思維。
混動車型作為不少家庭“有且只有”一台車的選擇,其實是最好的技術路線。
絕大多數使用者的用車強度都非常低,每天也就是40km強度,電車的電池包容量的確很大,但其實是一種浪費,畢竟每天能用到的電量,只有電池包的前10kWh。
如果真要跑長途、出遠門,電車的雞肋表現必然會一覽無餘。
只要電池包的容量夠10kWh,其實就能保證混動的經濟性,配合著發動機的長途表現,打出最好的經濟性能,至於每天充電,只要車主樂意,完全沒有問題。
我身邊不少的混動車主,就把充電當成一種樂趣,每天回家之後順手插上充電器,不會影響任何的生活品質,如果沒有家用充電樁,有時間就去商業充電樁充個電,在車裡給自己30分鐘的休息時間,也不是一種壓力,而是一種放鬆。
從根本上來說,混動車主之所以經常充電,除了是錢包需要,更重要的是車主發自內心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