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腎臟內科劉必成教授、呂林莉教授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ACS Nano(《美國化學學會納米》,IF 15.8)在線發表研究論文,題為“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Derived from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ultured with Fetal Bovine Serum and Human Platelet Lysate”,這一成果聚焦評估人血小板裂解液(HPL)培養基對間充質幹細胞源外泌體(MSC-EVs)產量、品質和功能屬性的影響,有望推動MSC-EVs臨床轉化。
本文第一作者為張玥博士和宋靜博士,通訊作者為劉必成教授、呂林莉教授和湯濤濤副研究員。
MSC-EVs在再生治療領域極具潛力,但傳統上應用胎牛血清(FBS)作為常用培養補充劑,其含有的異種成分阻礙了MSC-EVs的臨床應用。HPL被視為 FBS 的潛在替代物,然而HPL作為MSCs培養基產生的EVs是否適合臨床轉化尚不明確。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腎臟內科劉必成教授和呂林莉教授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和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等資助下,全面系統地比較了HPL和FBS對MSCs-EVs產生和性能的影響,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發現,(1)HPL培養條件為MSC-EVs生產提供良好的母細胞狀態(MSC呈現高活力、快增殖及低凋亡衰老特性)。(2)促進EVs產生,保障關鍵質量屬性。兩者在平均粒徑、形態、表面標誌物表達和免疫抑制等關鍵品質屬性上無顯著差異。而重要的是,HPL培養條件下的EVs產量比FBS顯著增加。(3)多組學分析顯示不同臍帶來源的H-EVs樣本組成相似性更高,貨物穩定性更強。(4)該研究對H-EVs和F-EVs的主要差異組分進行功能分析發現,H-EVs在促進再生特別是促進血管生成方面表現卓越。研究者們發現,H-EVs中多種促血管生成的mRNA和miRNA表達顯著增加。體外實驗中,H-EVs能促進人臍靜脈內皮細胞成管並增強其遷移能力。在小鼠腎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中,H-EVs對腎功能、病理損傷和腎損傷指標的改善效果明顯優於F-EVs,且能顯著促進腎血管生成,增加內皮細胞增殖能力。
本研究核心發現示意圖
該研究通過全面比較論證HPL和FBS對MSC-EVs產生、品質和功能屬性,證實了HPL作為MSC培養基補充劑,可顯著提高EVs的產量,增強其血管生成潛力,且不改變關鍵品質屬性。該研究為運用HPL於臨床級MSC-EVs的生產提供了有力證據,為推動MSC-EVs在再生醫學中的臨床轉化提供了理論和實驗依據。(編輯劉敏 校對王倩 編審程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