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冷知識——興凱湖
更新于:2025-03-31 14:19:10

興凱湖,位於中國黑龍江省密山市東30余千米處,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部中俄邊境地區,北與密山市、虎林市相鄰,東、南與俄羅斯水陸相連。是中俄界湖,為永久性淡水湖,也是東亞最大的淡水湖。

興凱湖是地質運動地殼陷落而形成的構造湖。距今約1億年前的晚白堊紀時期,受地質運動影響,興凱湖地區分別沿三條斷裂帶開始斷陷,由開始的鏈珠狀湖泊合併成了三個稍大些的帶狀湖泊。

古近紀中期,坳陷最先發育,帶狀湖泊逐漸加深,三處水域連成一片,形成廣域的大興凱湖。古近紀末,盆地開始抬升,廣域的大興凱湖湖水漸漸萎縮,至新世紀末—第四紀初,中央隆起帶全面露出水面,因湖水退縮,被中央隆起帶隔成南北兩湖。

進入第四紀,主要受構造運動控制,以及氣候冷暖、乾濕變化的影響,發生了六次湖退和一次湖進,最終於盆地的南部留下這廣闊似海的橢圓形湖泊,即現代興凱湖的雛形。

距今6000多年前,興凱湖北岸的先民開創了“新開流文化”,即新石器漁獵文化。唐朝時,興凱湖因湖東岸屬安遠府湄州,湖西岸屬東平府沱州,故名“湄沱湖”;遼金時,因其湖形似月琴,氣勢如海,又稱“北琴海”。

清初改稱“興喀澱”,嘉慶年間始稱“興凱湖”。清順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將興凱湖周邊劃為禁區,視為祖先“龍興之地”。

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規定,中俄兩國在大興凱湖上以松阿察河河源至白棱河河口兩點連線為界,北部屬中國,南部劃歸俄國。

興凱湖總面積4380平方千米,北屬中國,南屬俄羅斯,中方面積1080平方公里,是中國邊界上最大的界湖。

興凱湖地處三江平原東南端的完達山南麓,總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地貌類型以河漫灘、湖灘為主,地勢低平,微地形複雜,多古河道、牛軛湖以及大面積的湖積低平原。

興凱湖是地殼斷裂凹陷形成的構造湖,呈橢圓形。大興凱湖東西長71千米,寬南北長90千米,最深處10米;小興凱湖東西長34.5千米,南北寬4.5千米。

大、小興凱湖之間形成了近10米高的沙崗,長約45千米,寬約1千米。沙崗由石英砂組成,崗上植被以興凱湖松、蒙古櫟等喬木為主的森林植被。

湖周有大面積的濕地,以蘆葦、沼柳、苔草、小葉樟等植被類型為主。從大湖邊緣起,向東北依次形成大湖崗、太陽崗、二道崗、荒崗與南崗,各崗圍繞大湖成東南西北走向的弧形沙丘,海拔70-80米,各崗之間形成了海拔60-70米的沼澤濕地。

氣候特徵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濕潤半濕潤地區。春季湖區氣溫比周圍低1℃;夏季天氣涼爽,暴熱天氣少,晝夜溫差小;秋季氣溫比周圍高1℃,多秋雨。

興凱湖流域屬烏蘇里江水系,共有24條河流匯入,中國境內有8條,流出興凱湖的河流只有松阿察河。由於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降水量大,河流補給以雨水為主,湖水位受入湖河流水情控制,變化平緩。

興凱湖區域內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分佈廣。已發現大理岩、煤、泥炭、石墨、鋅、鉛、銅、鋁土、鈦鐵砂礦等多種礦產資源。

植物資源有高等植物616種,33種為喬木、47種為灌木、4種為藤本植物、617種為草本植物,大部分為多年生植物,興凱松為興凱湖濕地特有樹種。

興凱湖流域內有脊椎動物497種,其中魚類75種,興凱青稍紅魚白、興凱貝氏餐魚條等2種為本區特有物種。獸類48種,興凱湖梅花鹿為特有種,其他國家保護的動物有黑熊、馬鹿、雪兔等。濕地記錄到鳥類共358種,有丹頂鶴、東方白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等世界級珍稀鳥類21種。

興凱湖共有魚類6目12科68種,其中翹嘴紅鯆(俗稱大白魚)是我國四大淡水名魚之首,與烏蘇里江大馬哈魚、綏芬河灘頭魚並稱為“邊塞三珍”,和興凱湖秀麗白蝦同稱為興凱湖獨有的兩大特產。

旅遊景觀有當壁鎮旅遊度假區、蓮花景區、新開流景區、洩洪閘景區、龍王廟景區等,擁有大小興凱湖、獨具風韻的沼澤濕地、綿延百公里的金色沙灘、萬鳥雲集的壯麗景觀,被譽為“東方夏威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