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鵬越
編輯|大 風
2025年,對小紅書來說,註定是一場關於流量和內容生態的突圍。
1月,TikTok難民集體入駐小紅書,空降一波潑天流量,24小時就為小紅書帶來8.4萬篇筆記,總流覽量超過4400萬,總討論量超過130萬。
2月,小紅書正式上線短劇頻道,第一批日播量超百萬的爆款應運而生。
還沒等大家喘口氣,在3月,小紅書先後宣佈與王者榮耀職業聯賽(KPL)以及無畏契約冠軍巡迴賽CN聯賽(VCT CN聯賽)達成合作,成為了這兩個賽事的播出平臺以及官方互動討論社區。
從出海,到短劇,再到電競,小紅書似乎在積極擴張自己的內容生態。
“她經濟”沒有電競
為什麼會選擇在小紅書做電競?
無畏契約總負責人接受採訪表示:“小紅書是現在年輕人非常喜歡的一個社交平臺,黏性非常高,無畏契約代表了流行的生活方式,在小紅書上已經有非常大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言下之意,遊戲公司在意的是小紅書背後極具年輕化的月活使用者。
小紅書上的一半使用者是95後,這些標準意義上的“Z世代使用者”,是所有遊戲公司眼中的香餑餑。
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前提條件,這些使用者中,70%以上是女性使用者。
來源:小紅書
《2024「活躍使用者」研究報告(小紅書平臺)》數據顯示,小紅書目前有3億月活使用者,男女比例為3:7;95后佔比為50%,00后佔比為35%;每天約有20萬+筆記生成。
這70%的女性使用者,是“她經濟”的消費主力軍。每個月有1.58億女性使用者,在小紅書探討“社交消費”、“生活消費”、“耐用品消費”等消費場景。
她們愛看的內容可能是美妝、服飾、明星、追劇……她們可以為電商提供廣闊的沃土與藍海,但並不意味著她們愛打遊戲。
小紅書每天20萬篇筆記里,能有多少是遊戲相關內容的呢?
《2024年中國電子競技產業報告》數據,2024年,我國電子競技用戶規模為4.9億,其中男性用戶數量佔比76.4%,女性佔比23.6%。
這個比例和小紅書的用戶畫像,簡直是背道相馳。
小紅書的主流用戶畫像是女性,是美妝,是衣食住行,是旅遊攻略。而佔比最少的,卻是和男性群體關聯度極高的電競。
比起遊戲,小紅書恐怕更適合電商。
努力擴寬路子的小紅書
不論是電競還是短劇,小紅書一直努力的方向,就是拓寬內容本身,為廣告業務以及其它業務增加籌碼。
一般來說,內容平臺想要商業化無非就兩條路:一個是做電商,另一個就是做廣告。兩條腿走路,才能成為互聯網頭部玩家。
但可惜的是,小紅書的電商之路頗為坎坷。
從2014年12月正式上線自營電商“福利社”開始,小紅書斷斷續續經歷了B2C、C2C、短視頻、直播帶貨、跨境電商等多個時代。但依然沒有成為國內電商第一梯隊的玩家。
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小紅書太“去中心化”了!
小紅書創始人毛文超在成立之初,就喊出“讓普通人能更好地表達”的口號,為小紅書的推薦演算法定下了調子。
來源:網路
據瞭解,小紅書的推薦演算法和抖音完全相反,小紅書每天會把50%以上的流量分配給千粉以下的普通使用者。50%流量強制傾斜素人內容,導致爆款內容的生命週期短於48小時。
一位美妝博主透露:“在抖音,一條視頻可以靠演算法反覆運算持續漲粉,但在小紅書,除非內容本身具備病毒性,否則第二天就會被新的素人筆記淹沒。”
作為普通使用者,更能感受到小紅書的真實性。但對於商業化來說,就很難形成頭部網紅的虹吸效應。
再加上小紅書70%以上的女性用戶群體,就導致客單價也比其他平臺高。但總體體量偏小,天花板低。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抖音的頭部主播能單場帶貨2個億,小紅書的頂流連千萬都難突破。
更典型的例子,就是抖音代表性的一哥一姐們,大眾耳熟能詳,比如劉畊巨集、羅永浩、小楊哥、董宇輝、聽泉鑒寶,個個粉絲破億。而小紅書的頭部一哥是誰呢?
是400多萬粉絲的董潔?還是200多萬粉絲的章小蕙?
很顯然,她們都撐不起一個平臺的重量。
偏安一隅?還是奮力一搏
當然,在當下的商業環境里,電商並不意味著一切,還有很多其它選擇。
就比如引入短劇,吸引更多的使用者的停留時間。或者更前衛一些,擁抱AI,接入了DeepSeek,發力AI搜索,用自身3億粉絲和8000萬社區分享者,叫板百度搜索。
這都是小紅書最近的嘗試方向。
但作為內容平臺本身,需要將重新流量集中,快速觸達更廣泛受眾。只有使優質的內容突破傳播的瓶頸,才能降低邊際成本,推動資源向優質內容傾斜。
過去那些分散的流量和使用者,很難為小紅書帶來更大的想像空間。
來源:小紅書
有一個很冷門的資訊就是,目前為止,小紅書沒有粉絲破2000萬的帳號。哪怕算上不帶貨的明星們,粉絲量最高的也只是1800萬的趙露思,1700萬的范冰冰。
甚至,小紅書站內僅有7個帳號粉絲量超過千萬,其中還涵蓋了小紅書官方帳號“薯店長”,粉絲量超500萬的帳號也不算多,僅有43個。
看似小而美,實際上卻是全民化失敗,在中文互聯網里偏安一隅。
而上一個相似的內容平臺,是豆瓣。
顯然,小紅書不會甘心於此。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