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iCAR“分家”背後:一場傳統車企的“新勢力”突圍戰
更新于:2025-03-26 05:32:57

一個月前,奇瑞汽車迎來重大人事變動——蘇峻升任奇瑞股份副總經理兼iCAR品牌總經理,章紅玉則調任奇瑞品牌國內事業部負責人。

高層的變化,是奇瑞新能源內部架構、產品線調整的一個縮影,所以此輪“分家”其實在不少人看來,也是意料之中。

  • 產品線“斷舍離”

3月23日,奇瑞集團一紙內部檔掀起巨浪——iCAR品牌連夜拆分產品線,iCAR 03和03T兩款車型脫離 iCAR 品牌,目前正在推進這兩款車的“更名”併入奇瑞主品牌,

另外,計劃去年底上市的 V23,以及預計會在今年上半年亮相、年底發佈的全新車型 V25也將採用相似的結構來命名。

此外,產品線重新劃分后,同步上演的還有新工廠火速投產,V23 現在與 iCAR 03、03T 共線生產,用的是位於蕪湖南部弋江區的奇瑞新能源工廠。奇瑞正在蕪湖市三山經濟開發區新建一處工廠,用來承載 iCAR 品牌的產品,V23 預計會在今年二季度轉入新工廠生產。

這場看似“左右手互搏”的調整,實則暗藏奇瑞在新能源賽道的生存法則:既要守住燃油車基本盤,又要用互聯網思維撕開新戰場。  

  • 拆解iCAR“分家”邏輯:一場精準的用戶畫像手術

要拆解明白iCAR“分家”邏輯,就必須從用戶和銷量進行深挖。

當同行還在糾結“高端化”“性價比”時,奇瑞iCAR直接亮出“用戶分層”這把手術刀。調整后,iCAR品牌鎖定一二線城市的“潮流青年”,V23憑藉賽博越野美學和45%女性使用者佔比,精準拿捏“顏值即正義”的年輕群體需求;而劃歸奇瑞主品牌的03系列,則轉身主攻下沉市場,用親民價格收割“實用主義者”。  

這種“分家”絕非心血來潮。數據顯示,2024年iCAR V23上市首月銷量突破7000輛,改裝率超30%,甚至被央視評為“年度設計車”,但同期03系列卻因定位模糊陷入管道內耗。與其讓兩款車在同一品牌下“互相打架”,不如讓各自找到主場——用產品線重組解決用戶畫像割裂,堪稱傳統車企少有的“斷舍離”操作。  

  • 互聯網基因vs傳統製造:一場“特區”里的化學反應

如果說產品調整是面子,那麼人事與產能變動才是裡子。原iCAR負責人章紅玉轉戰奇瑞品牌分管新能源小車,憑藉QQ霜淇淋等車型在下沉市場狂攬232.7%銷量增長;接棒的蘇峻團隊則帶著小米生態鏈基因,將Keep聯名、得物跨界玩得風生水起,甚至把發佈會變成“3000人馬拉松現場”。

更耐人尋味的是產能佈局:弋江工廠讓位給小型車,三山新廠用柔性生產線相容純電/混動,直接對標蔚來合肥基地的靈活生產模式。這種“分灶吃飯”的策略,既避免資源內耗,又讓iCAR能輕裝上陣搞“新勢力式創新”——傳統車企罕見地把互聯網公司的“小步快跑”和製造業的“重資產投入”焊死在同一條流水線上。

  • 行業啟示錄:當“爆款邏輯”撞上“長期主義”

iCAR的調整撕開一個殘酷現實: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的今天,車企已無法靠“堆車型”取勝。看看隔壁小米SU7靠一款車單月訂單破10萬,理想用L系列“套娃”吃透家庭使用者,iCAR選擇押注V23/V25打造爆款矩陣,本質是用收縮戰線換進攻火力。

但對傳統車企而言,這種“壯士斷腕”需要極大勇氣。大眾ID.系列堅持全品類鋪貨,比亞迪靠王朝+海洋雙線作戰,奇瑞卻選擇讓iCAR“做減法”——剝離成熟車型、聚焦市場區隔。

這或許印證了尹同躍那句“iCAR是奇瑞特區”:在燃油車利潤反哺下,允許試錯、允許激進,甚至允許暫時虧損。

  • 未來戰場:從“產品內卷”到“生態戰爭”

正如尹同躍曾說,ICAR是奇瑞集團內部很純的造車新勢力,為那個味是調整后的iCAR暴露更大野心:V25將搭載算力2000TOPS的英偉達Thor晶片,直接叫板小鵬G6;與Keep、得物的深度綁定,則把車變成“社交貨幣”。當新勢力還在卷智駕晶片時,iCAR已用“改裝率30%”證明——年輕人要的不是參數碾壓,而是能曬朋友圈的生活方式。

這場實驗的成敗尚未可知。特斯拉用Model Y教會行業“少即是多”,華為用鴻蒙生態重新定義車機交互,而iCOCAR正試圖證明:傳統車企也能用“爆款+生態”組合拳,在智慧電動時代撕開一道裂縫。

  • 電動EV:

淘汰賽沒有安全區。

iCAR的調整像一面鏡子:照見傳統車企轉型的糾結與果敢,也映射出新舊勢力交鋒的殘酷。當章紅玉帶著QQ霜淇淋在下沉市場狂飆,蘇峻用V23在潮流圈層開疆拓土,奇瑞其實在下一盤更大的棋——既要燃油車的“現在”,更要新能源的“未來”。

這場“分家”或許只是開始,在新能源淘汰賽的深水區,敢把拳頭收回來的人,才更有機會打出下一記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