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電動線下購車陷“加裝”風波,親民轉型路何在?
更新于:2025-03-26 05:32:50

近期,廣州市民陳先生在購買電動自行車時遇到了一段不愉快的經歷。原本,他在某電商平臺的小牛電動旗艦店看中了一款MT鋰電款電動自行車,線上補貼后售價3484元,價格、性能、品牌以及顏值均符合他的要求。按照店家的提車攻略,他只需拿著線上獲取的核銷碼,到指定的線下門店核銷即可提車。

然而,當陳先生興沖沖地拿著核銷碼來到附近的小牛電動門店時,卻被店員告知需要額外加裝一個499元的一體座才能核銷提車。這一突如其來的要求讓陳先生十分不解,因為他在線上下單時特意諮詢過客服,對方明確表示核銷時不會收取額外費用。面對店員的堅持,陳先生感到十分失望,並將情況反映給了小牛官方客服。儘管客服承諾會核實處理,但陳先生已經決定退單,並選擇了其他品牌的電動自行車。

陳先生的遭遇並非個例。據瞭解,小牛電動車的線下門店服務水準一直備受使用者詬病。用戶反饋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服務態度兩極分化,直營店員工素質較高,但部分加盟店存在推銷過度或敷衍維修的情況;二是保修政策執行嚴格,人為損壞界定爭議多,保修期內免費維修門檻較高;三是跨區域服務不聯動,部分門店在顧客跨區域維修時推諉或要求額外費用。

小牛電動車的線下門店主要分為直營店和加盟店兩種。直營店由小牛電動車直接管理,盈虧由公司自行承擔;而加盟店則由經銷商開設,需要遵守小牛的統一定價或促銷政策,盈虧由轉銷商自行負責。陳先生遇到問題的門店正是一家加盟店。據該門店解釋,由於廠家定價的“素車”利潤微薄,甚至賣一輛虧一輛,因此他們不得不要求線上購車客戶加裝配件才能提車。

小牛電動車加盟商的日子並不好過。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小牛電動車開始推出更加親民的車型,如MT系列,以吸引更多消費者。然而,這些車型的利潤空間相對較小,加上店面租金、水電費、人力成本等運營成本的上升,使得部分加盟商的經營壓力倍增。為了維持經營,一些加盟商不得不採取“盤外招”,如要求線上購車客戶加裝配件等。

事實上,小牛電動車並非唯一一家面臨線下門店服務問題的電動自行車品牌。隨著電動自行車市場的競爭加劇,許多品牌都面臨著類似的困境。然而,與其他品牌相比,小牛電動車的加盟商處境更加尷尬。由於品牌定位較高,小牛電動車對加盟商店面面積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同時車型均價也較高,這使得加盟商被佔用的貨款非常多。

儘管小牛電動車在2024年的銷量實現了同比雙位數增長,但這一成績是建立在2023年銷量跌入低谷之上的。為了提升銷量,小牛電動車不得不採取大幅讓利的策略。然而,這一策略也導致了公司毛利率的下降。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小牛電動車開始轉型,推出更加親民的車型,並嘗試跨界合作以吸引年輕消費者。

例如,小牛電動車與知名手游《和平精英》推出了聯名款新車,希望藉助遊戲的影響力為年輕使用者打造更具個人化和趣味性的出行體驗。然而,這一跨界合作並未取得顯著成效。據電商平臺數據顯示,聯名款車型的銷量十分有限。

面對線下門店服務問題和市場競爭的挑戰,小牛電動車需要找到更加有效的應對策略。穩住加盟商、確保其利益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起點。只有讓加盟商有利可圖,他們才能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從而吸引更多消費者。同時,小牛電動車也需要繼續探索跨界合作等創新行銷方式,以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