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專注看手機時,大腦正在悄悄 "刪除"90% 的視覺資訊 —— 比如此刻握著手機的手,或者窗外的風聲。這種 "視而不見" 的能力,恰恰是人類注意力的核心秘密。
1. 花瓶與臉的啟示
經典的魯賓雙關圖揭示了大腦的局限性:我們永遠只能看到花瓶或人臉之一。
1984年,DNA發現者克里克提出猜想:注意力的開關在丘腦。這個位於大腦深處的 "篩檢程式",決定哪些信號能傳遞到大腦皮層。
直到2015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哈拉薩教授用小鼠實驗證實了這一點。
2. 聾子與瞎子的反轉實驗
實驗中,小鼠被訓練通過視覺(亮燈)或聽覺(音調)信號走迷宮。當同時給出衝突信號(左燈亮但音調右指),小鼠陷入混亂。關鍵操作來了:
結論顛覆直覺:注意力的本質是 "抑制干擾",而非 "增強目標"。丘腦像個嚴格的門衛,每秒攔截2700億比特的感官信號(相當於1200萬個視錐細胞的總資訊量),只放行10比特進入意識層面 —— 這就是人類 "算力不足" 的生存策略。
當人類還在研究丘腦時,AI的注意力機制已走過兩代進化:
1. ChatGPT:暴力美學的 "神之邏輯"
GPT-3的1.76萬億參數如同 "數位上帝":
這種 "我全都要" 的思路,恰似人類對 "全知全能" 的終極想像。
2. DeepSeek:進化版的 "人形邏輯"
2024年爆火的DeepSeek給出另一種可能:
就像英語考試的 "先讀題干再找答案",這種 "抓重點" 的策略,讓 AI 開始模仿人類的 "有限算力生存法"。
1. 人類的隱藏優勢:分心的創造力
中山大學的 "馬賽克實驗" 發現:
關鍵結論:分心是人類的創造力源泉。當丘腦放鬆過濾時,不同腦區的隨機連接會產生AI難以複製的靈感。
2. AI的天花板:語言之外的感知鴻溝
3. 雙向奔赴的成神之路
從丘腦的 "過濾生存" 到AI的 "算力競賽",本質上都是對 "注意力" 的不同解答。人類的勝出從來不是靠完美,而是源於不完美 —— 那些讓我們分心的玫瑰香、走神時的靈感閃現,恰恰是機器難以複製的生命之光。
或許正如《普羅米修斯》的隱喻:造物者終將被造物超越,但超越的方向,正是造物者自己定義的神性。
【文本來源@鹿哥Gustav的視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