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分心?科學家:這正是人類超越AI的終極武器
更新于:2025-03-26 05:20:26

當你專注看手機時,大腦正在悄悄 "刪除"90% 的視覺資訊 —— 比如此刻握著手機的手,或者窗外的風聲。這種 "視而不見" 的能力,恰恰是人類注意力的核心秘密。

1. 花瓶與臉的啟示

經典的魯賓雙關圖揭示了大腦的局限性:我們永遠只能看到花瓶或人臉之一。

1984年,DNA發現者克里克提出猜想:注意力的開關在丘腦。這個位於大腦深處的 "篩檢程式",決定哪些信號能傳遞到大腦皮層。

直到2015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哈拉薩教授用小鼠實驗證實了這一點。

2. 聾子與瞎子的反轉實驗

實驗中,小鼠被訓練通過視覺(亮燈)或聽覺(音調)信號走迷宮。當同時給出衝突信號(左燈亮但音調右指),小鼠陷入混亂。關鍵操作來了:

  • "關閉視覺注意力" 的小鼠(假瞎子):仍能正確識別燈光,因為丘腦在 "告訴大腦無視聲音"
  • "關閉聽覺注意力" 的小鼠(假聾子):被聲音干擾,無法專注燈光

結論顛覆直覺注意力的本質是 "抑制干擾",而非 "增強目標"。丘腦像個嚴格的門衛,每秒攔截2700億比特的感官信號(相當於1200萬個視錐細胞的總資訊量),只放行10比特進入意識層面 —— 這就是人類 "算力不足" 的生存策略。

當人類還在研究丘腦時,AI的注意力機制已走過兩代進化:

1. ChatGPT:暴力美學的 "神之邏輯"

GPT-3的1.76萬億參數如同 "數位上帝":

  • 收到問題后,在整個資料庫中地毯式搜索所有相關信息
  • 通過概率關聯(如 "辣"→"火鍋" 概率>"霜淇淋")整合答案
  • 代價:5億美元訓練成本,數百台伺服器同時運轉

這種 "我全都要" 的思路,恰似人類對 "全知全能" 的終極想像。

2. DeepSeek:進化版的 "人形邏輯"

2024年爆火的DeepSeek給出另一種可能:

  • 稀疏注意力機制:將文字分塊,只記錄段落大意
  • 先匹配最相關段落,再精讀細節
  • 效果:中文處理能力匹敵GPT-4,成本僅550萬美元

就像英語考試的 "先讀題干再找答案",這種 "抓重點" 的策略,讓 AI 開始模仿人類的 "有限算力生存法"。

1. 人類的隱藏優勢:分心的創造力

中山大學的 "馬賽克實驗" 發現:

  • 當男性看到左側閃過的女性馬賽克圖像(0.8秒),對左側標記的反應速度提升30%
  • 這種非自主注意力啟動,觸發了多巴胺分泌和感官加速
  • 類似機制讓人類祖先能在 0.25 秒內切換注意力,躲避危險

關鍵結論分心是人類的創造力源泉。當丘腦放鬆過濾時,不同腦區的隨機連接會產生AI難以複製的靈感。

2. AI的天花板:語言之外的感知鴻溝

  • 人類能感知5種基本味覺+20種嗅覺+無數觸覺,這些體驗無法用語言完全編碼
  • AI可以學習 "花是香的",但永遠無法真正 "聞到" 玫瑰與茉莉的區別
  •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語言的邊界即世界的邊界"—— 這正是AI的致命局限

3. 雙向奔赴的成神之路

  • 人類:通過腦機介面突破算力限制(如Neuralink已實現腦電打字)
  • AI:開發具身智慧獲取真實感知(如特斯拉機器人安裝觸覺感測器)
  • 終極形態:當人類獲得無限算力,AI擁有多維感知,兩者將在 "神性" 層面匯合

從丘腦的 "過濾生存" 到AI的 "算力競賽",本質上都是對 "注意力" 的不同解答。人類的勝出從來不是靠完美,而是源於不完美 —— 那些讓我們分心的玫瑰香、走神時的靈感閃現,恰恰是機器難以複製的生命之光。

或許正如《普羅米修斯》的隱喻:造物者終將被造物超越,但超越的方向,正是造物者自己定義的神性。

【文本來源@鹿哥Gustav的視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