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商湯徐冰辭職 官方闢謠為何股價止不住跌?
更新于:2025-03-26 05:11:11

發佈 | ITBEAR

作者 | 王永智

2025年3月23日,一則關於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徐冰即將辭職的消息在資本市場掀起波瀾。

儘管商湯科技迅速發佈聲明稱“未收到任何執行董事的辭呈”,但傳聞背後的焦慮感仍難以消散——作為中國AI領域的標杆企業,商湯的每一次高管動向,都可能成為行業風向標。

徐冰是誰?  他是商湯的“隱形操盤手”:2015年加入創始團隊,主導企業戰略與融資,推動商湯從實驗室走向全球AI獨角獸舞臺。他的履歷堪稱完美:港中文雙學位、深度學習領域研究者、《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創新者。

這樣一位核心人物的離職傳聞,既暴露了市場對商湯管理層穩定性的擔憂,也折射出AI行業在技術商業化與資本壓力下的集體困境。

01  闢謠背後,商湯的“信任危機”從何而來?

3月20日,一則匿名消息在投資圈流傳:徐冰將於本周內辭去執行董事及董事會秘書職務。儘管商湯在3月23日連續發佈聲明否認,但市場反應耐人尋味。當日港股盤中,商湯股價一度下跌4.7%,最終收窄至1.2%。

為何一則未經證實的傳聞能引發如此波動? 核心在於徐冰的角色不可替代。他不僅是戰略制定者,更是商湯融資史上的“關鍵先生”。

2018年,徐冰主導完成商湯C輪6.2億美元融資,創下全球AI單輪融資紀錄;

2021年上市前,他推動Pre-IPO輪融資超12億美元。若其離職,市場難免擔憂商湯未來的資本運作能力。

更深層的矛盾在於,商湯正面臨AI行業共同的“商業化焦慮”。2024財年財報即將發佈(傳聞稱3月26日公佈),而此前財報顯示,2023年其虧損同比收窄但仍達22億元。

徐冰的“戰略投資”職能,恰是平衡技術投入與盈利的關鍵槓桿。此時的人事傳聞,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投資者對AI企業長期戰略執行力的疑慮。

02 AI獨角獸的“阿喀琉斯之踵”

商湯並非孤例。過去兩年,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印奇、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均曾陷入離職傳聞。

AI行業的特殊性在於:技術壁壘依賴頂尖人才,而商業化壓力又迫使企業頻繁調整戰略。這種矛盾在創始團隊身上尤為尖銳。

徐冰的案例具有典型性。作為技術出身的戰略家,他既要維繫學術基因(如持續推動與港中文實驗室合作),又要應對資本市場對盈利指標的苛求。這種雙重身份,使得他的去留成為企業戰略方向的“晴雨錶”。

商湯在聲明中特彆強調“未收到辭呈”,而非直接否認離職可能性,這種措辭的微妙性,反而加劇了外界猜測。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股權結構。商湯上市前,創始團隊通過AB股架構掌握控制權,但徐冰作為執行董事,其決策權重可能隨職務變動而削弱。

若真離職,不僅影響戰略連貫性,更可能觸發投資協定中的對賭條款(如部分融資要求核心團隊鎖定任期)。

03 商湯需要講什麼樣的新故事?

拋開人事風波,商湯的真正挑戰在於如何突破AI落地瓶頸。其2023年財報顯示,智慧城市業務佔比超60%,但該領域正面臨海康威視、華為等巨頭的擠壓。

而徐冰主導的戰略投資中,醫療影像、自動駕駛等新興板塊尚未形成規模效應。

或許,徐冰傳聞的另一個啟示是:AI企業需要從“技術敘事”轉向“生態敘事”。例如,特斯拉通過Dojo超算構建自動駕駛開發生態,而商湯的SenseCore AI大裝置仍停留在客戶定製化階段。

若徐冰離職,繼任者能否推動平臺化轉型?這比單純的人事變動更值得關注。

商湯近期動作頻頻:3月18日宣佈與某車企合作開發艙內視覺系統,3月22日披露正研發多模態大模型“書生2.0”。這些舉措能否對沖人事不確定性,將決定商湯在AI 2.0時代的站位。

總結

徐冰的離職傳聞,本質上是一場關於AI企業生存邏輯的公共討論。當技術紅利逐漸消退,資本市場更看重執行層的穩定性與戰略韌性。

商湯的快速闢謠,展現了危機公關能力,但真正的考驗在於:如何讓投資者相信,這家誕生於實驗室的獨角獸,已準備好穿越商業化的“死亡之谷”。

對於行業而言,此事亦是一記警鐘。AI企業的估值曾建立在“天才團隊+顛覆性技術”的浪漫想像上,但當行業進入深水區,團隊凝聚力、商業化路徑清晰度、生態構建能力,才是決定生死的關鍵。

商湯的故事,或許正是中國AI產業從青春期走向成熟期的必經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