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近期的一系列動作令人費解。這家豪華汽車品牌宣佈重啟燃油車型生產線,並重新推出上世紀70年代的911限量款經典車型。據報導,這一決策背後,是保時捷電動化車型市場表現不佳的現實。保時捷曾在2025年初宣佈推遲電動化目標,轉而增加對燃油與混動車型的投入,這與他們之前承諾的在2030年實現純電交付佔比超過80%的雄心壯志大相徑庭。
保時捷的這一轉變或許可以從其銷量表現中找到線索。2024年,保時捷因向轉銷商過度壓貨,導致經銷商網路動蕩,多地線下門店被迫關閉。隨後,保時捷開始調整其在中國市場的經銷商佈局,計劃到2026年底將經銷商數量從2024年初的約150家縮減至約100家。
保時捷面臨的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支柱車型卡宴、Macan等現在面臨著來自國產新興高端品牌的激烈競爭。例如,理想L9吸引了原本考慮購買卡宴的二胎家庭,而問界M9則贏得了中年企業家的青睞。更為關鍵的是,隨著價格的下降,保時捷的品牌溢價能力受到衝擊,曾經的身份象徵如今變成了“昂貴的笑話”。與此同時,國內新興高端品牌在用戶運營方面做得風生水起,如蔚來車主生日會、極氪賽道日等活動深受消費者喜愛。
保時捷引以為傲的機械素質在當下市場環境中反而成了“多餘的技能”。有網友調侃道:“開保時捷就像用諾基亞。”保時捷的純電車型如Taycan存在續航短、價格高的問題,其車機系統和智慧駕駛技術與國產新勢力相比也缺乏競爭力。2024年,保時捷僅推出一款Macan的全新車型,難以持續吸引消費者。
豪華車市場的三巨頭——賓士、寶馬和奧迪同樣面臨著類似的挑戰。數據顯示,2024年這三大品牌在華銷量全線下跌,同比下滑幅度分別為6.67%、13.45%和11%。傳統豪華品牌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電動化轉型緩慢,推出的電動產品不被消費者認可。市場已經證明,單打獨鬥難以取得成功。
為了應對市場挑戰,傳統豪華品牌在技術路線上進行了調整。寶馬在智慧化方面發佈了新世代全新智慧電子電氣架構,賓士通過與寧德時代等合作夥伴降低電池成本,奧迪則藉助英偉達Orin晶元和雷射雷達陣列實現高速公路全場景脫手駕駛。在對外合作方面,寶馬和奧迪已與華為展開合作,共同開發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和全新純電車型。
賓士則與吉利共同研發新型混合動力引擎,並計劃在中國市場投產合作研發的全新一代CLA混動版車型。這些豪華品牌都在試圖在中國這個變幻莫測的市場上尋求突破,但成效如何尚待觀察。要想在中國市場取得長遠發展,無論是保時捷還是BBA,都需要深化對中國市場的理解,擁抱變化才是立足市場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