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華】著述等身的資中才子——中國古代著名博物學家李石
更新于:2025-03-26 05:09:48

著述等身的資中才子

中國古代著名博物學家李石

宋國英

資中縣,古稱資州,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才俊輩出,湧現出周朝孔子之師萇弘,西漢著名辭賦家王褒、水利專家王延世,東漢經學家、教育家董鈞,唐代哲學家李鼎祚,南宋狀元趙逵、丞相趙雄、博物學家李石,元代理學家黃澤,明代抗倭名將、左參政孫巨集轼、“鐵面禦史”周冕,清代狀元駱成驤,辛亥革命烈士楊禹昌等一大批傑出人物。他們像無數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浩瀚無垠的歷史天空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其中,南宋李石的許多著述至今在文化及科技等領域仍產生著積極影響。

李石(1108—1181),宋朝資州磐石(今四川省資中縣)人,字知兒,號方舟,人稱方舟先生、雲巢先生,南宋學者、博物學家、文學家。一生經歷曲折,宦海沉浮,未能在仕途上有大的建樹,但在學術上有很大成就。9歲通經,能詩賦,早著才名。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中進士,任成都戶椽,幾年後任太學錄。紹興二十九年(1159),經趙逵(資中籍狀元)薦為太學博士,不久因獨以為太學院內生芝草非祥瑞乃兵兆事黜為成都學官。他常於成都石室書院講學,《范成大年譜》介紹為:“紹興末以薦任太學博士,黜為成都學官。乾道中再入為郎。後出知合州、黎州、眉州,皆以論罷。其為成都學官時,閩越之士,萬里而來,刻石題諸生名幾千人,蜀學大盛。”《宋史翼》《四川通志》有傳。鄧椿《畫繼》說:“李石直情徑行,不附權貴,遂不容於朝”,《四庫全書提要》稱“石亦學問氣節之士”“善屬文”。

李石才華橫溢,一生著述頗豐,顯示了非凡才智。著有《方舟經學》9卷,收入《叢箋集成初編》;《司牧安驥集》3卷,《續博物志》10卷、《方舟集》50卷、《後集》20卷(今存《永樂大典》本24卷),均收入《四庫全書》。另有《世系手記》1卷、《開成承詔錄》2卷、《樂善錄》10卷,今均佚。此外,有《李石文粹》《韓柳文評論》等流傳於世。《全宋詞》錄其詞39首、《宋代蜀文輯存》錄其文17篇。《宋詩紀事》《輿地紀勝》《夔州府志》也錄有其詩。《新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收入李石。

宋代大詩人陸遊宦蜀,與李石有交往,晚年在《劍南詩稿》卷三十八《感舊》詩中,稱讚李石是“資中名士”,並高度評價了李石的才華,也表達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李石的《續博物志》(10卷),多獨到見解,至今運用於文化科技領域。其著彌補了張華《博物志》之所缺,總結和整理了當時的科學知識,介紹了自上古至北宋年間的科學技術436項,包括了地理、農學、動物、植物、礦物、化學、建築、機械、冶鍊、數學、度量衡、貨幣、釀酒、煮鹽、造紙制箋、制茶、食品加工、手工工藝、制胭脂、醫藥衛生、人體生理、文具用品、科學專著等方面,並對文字、文物、考古、音樂、圍棋、體育、典故等各方面都有介紹,此書在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過了張華的《博物志》,是我國古代內容豐富的科學知識彙編之一。

李石著《續博物志》

《資州直隸州志》載:“州城北十里大佛岩有李石墓”。經資中文史研究者羅成、楊永康考證大佛岩就是今秦家岩,秦家岩也是李石的故里。秦家岩大佛系李石的兒子李圓為紀念並超度祖先及父親而雕塑的,於2007年6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輿地紀勝》載,資中縣城北三裡半丹神山,李石在其上讀書,故又名“讀書山”。資中舊州縣誌記載,原資州州署聚書樓及碑刻(宋乾道七年即1171年立)、州城重龍山原企仙閣(又曰蓬萊閣)和縣水南鎮炳靈廟有李石的手跡石刻。清順治年間,州東40里建有“李石橋”(后改名“三元橋”)。

李石的《方舟集》曾存資中縣第一中學校(清朝為資州珠江書院、民國時期為四川省第六中學)藏書樓。從古至今,資中縣城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文廟鄉賢祠裡豎立著祀李石的牌位。

資中文廟鄉賢祠“宋麾節使李石之位”牌位(中間一排左一)

李石也是一位文學家,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根據2023年3月9日“巴蜀風物志”公眾號發佈的《除了蘇軾,宋代四川還有哪些詞人?》一文記載,《全宋詞》可考詞家880人,其中川籍作者85人,約佔全國總數的9.7%。內江市共4人,都出自資中,他們是李石、何師心,李昂英,郭居安。

李石的部分詩詞作品如下:

過永壽縣

驅馬上危坂,暮鞭搖客愁。

峰巒驚滿目,咫尺擬回頭。

紅樹映野店,白雲藏縣樓。

須知此北下,地底風豳州。

如夢令

橋上水光浮雪,橋下柳陰遮月。夢裡去尋香,露冷五更時節。

蝴蝶,蝴蝶。飛過閒紅千葉。

如夢令·憶別

憶被金尊勸倒,燈下紅香圍繞。

別後有誰憐,一任春殘鶯老。

煩惱,煩惱。腸斷綠楊芳草。

生查子·春情

小桃小杏紅,和雨和煙瘦。

不是點燕脂,素面偏宜酒。

也是慣傷春,可惜閑時候。

正要畫眉人,與作雙蛾斗。

生查子

(一)

新花上苑枝,枝上嬌鶯語。

日日抱花心,啄破燕脂雨。

鶯飛鶯去時,誰與花為主。

守等卻飛來,再見花開處。

(二)

今年花發時,燕子雙雙語。

誰與捲珠簾,人在花間住。

明年花發時,燕語人何處。

且與寄書來,人往江南去。

搗練子·送別

斟別酒,問東君,一年一度一回新。看百花,飄舞茵。

斟別酒,問行人,莫將別淚裛羅巾。早歸來,依舊春。

搗練子

腰束素,鬢垂鴉,無情笑面醉猶遮。扇兒扇,瞥見些。

雙鳳小,玉钗斜,芙蓉衫子藕花紗。戴一枝,薝卜花。

長相思·暮春

花飛飛,絮飛飛,三月江南煙雨時,樓臺春樹迷。

雙鶯兒,雙燕兒,橋北橋南相對啼,行人猶未歸。

長相思·重午

紅藕絲,白藕絲。艾虎衫裁金縷衣,釵頭雙荔枝。

鬢符兒,背符兒。鬼在心頭符怎知,相思十二時。

長相思·佳人

花深紅,花淺紅。桃杏淺深花不同,年年吹暖風。

鶯語中,燕語中。喚起碧窗春睡濃,日高花影重。

烏夜啼

(一)

紅軟榴花臉暈,綠愁楊柳眉疏。日長院宇閒消遣,荔子賭。

瑩雪涼衣乍浴,裁冰素扇新書。繡香熏被梅煙潤,枕簟碧紗廚。

(二)

鸞鏡愁添眉黛,羅裙瘦減腰肢。一回見了一回病,彈指誤佳期。

醉里懵騰淚洗,夢中著摸魂飛。一春多少閒風雨,亭院落花時。

烏夜啼·送春

繡閣和煙飛絮,粉牆映日吹紅。花花柳柳成陰處,休恨五更風。

絮點鋪排綠水,紅香收拾黃蜂。留春盡道能留得,長在酒杯中。

朝中措·聞鶯

飄飄仙袂縷黃金,相對弄清音。幾度教人誤聽,當窗綠暗紅深。

一聲夢破,槐陰轉午,別院深沈。試問綠楊南陌,何如紫椹西林。

朝中措·贈趙牧仲歌姬

綠楊庭院覺深沈,曾聽一鶯吟。今夜卻成容易,雙蓮步步搖金。

歌聲暫駐,顰眉又去,無計重尋。應恨玉郎殢酒,教人守到更深。

(全文參考:《四川省情》《內江古今名人》《資州直隸州志》《資中縣續修資州志》《資中縣誌(1997)》《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巴蜀地域文化》《巴蜀史》等)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

作者:宋國英

供稿:內江市委黨史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