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金豆”傳奇
更新于:2025-03-26 05:03:16

2025年初春,一場關於大豆產業未來的戰略會議悄然舉行。東北農業大學“大豆生物育種與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籌建工作彙報會上,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廳一級巡視員劉愛麗鄭重表示:“實驗室將成為我國大豆領域重要戰略科技力量。”這份底氣源自這所紮根黑土地的高校七十餘年的堅守與突破。

傳承:從“中國大豆搖籃”到大豆科研“國家隊”

1948年,新中國大豆科學的奠基人、“大豆之父”王金陵在東北農學院(現東北農業大學)創建了我國首個大豆研究所。彼時,中國大豆產業百廢待興,王金陵帶領團隊走遍白山黑水,終於在1963年培育出首個雜交大豆品種“東農4號”,該品種單產提升超百斤,更創下年推廣千萬畝的紀錄,被譽為“中國大豆育種的里程碑”。

東農4號

七十余載躬耕不輟,黑土地上的大豆科研火種已燎原成勢。如今,東北農業大學擁有全國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大豆全產業鏈科研隊伍,200余名科研人員中包括12名國家級領軍人才,培養出全國近70%的大豆領域頂尖專家,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7項。

2024年9月,東北農業大學正式牽頭籌建“大豆生物育種與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整合南京農業大學、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等優勢單位,瞄準國家糧食安全等關鍵領域難題協同攻關。

“大豆是一種戰略物資,牽動著我國糧食安全大局,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投入研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蓋鈞鎰院士表示,“我們要推出好的大豆品種,讓它們在不同年份、不同環境下都能實現高產,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突圍:從基因革命到價值躍升

新中國成立初期,黑龍江省的大豆單產量只有每畝幾十斤,為了解決高寒地區種植作物單一的難題,王金陵和團隊需要培育出生育期特短的超早熟大豆品種。

東農36

北緯50度線,曾被國際學術界視為大豆種植禁區。為打贏這場種業翻身仗,年過六旬的王金陵帶領一批又一批學生在不同試驗點間奔走觀察,反覆種植,終於,他們培育的新品系大豆不僅產量高、蛋白含量高、抵禦病蟲害的能力強,還比其他品種成熟更早,“東農36號”成功問世,打破了我國高緯度大豆栽培的禁區,把中國大豆種植北界向北推進了100多公里。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科技創新始終貫穿黑龍江大豆產業發展全過程,實驗室自主研發的GRF3-GIF1嵌合蛋白技術及大豆原位轉化技術,破解了困擾國際學界半個世紀的大豆基因型依賴難題,使我國在大豆生物育種領域實現自主突破。目前已育成120個特色品種:高產型“東農63”年推廣超百萬畝,“東農豆358”成為全球首個降膽固醇功能性大豆,“東農豆252”以46%的蛋白含量成為食品加工企業首選原料。自主研發的大豆育種裝備入選國家農業農村“十大新裝備”,農藝農機融合技術使種植成本降低20%。

在加工領域,蛋白質柔性加工技術的突破,使國產大豆加工成本下降30%,產品附加值提升50%。九三糧油等50余家合作企業近三年新增銷售額9億元,實驗室“大豆加工教師團隊”獲評“全國黃大年式團隊”稱號。

東農42

賦能:從“實驗室論文”到“百姓餐桌”

實驗室發現GmVOZ1A-GmWRI1a分子模組能顯著提升大豆油脂含量,相關論文登上《Plant Physiology》封面。這支平均年齡38歲的團隊,近五年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課題200余項,3.8億元科研經費中70%投向田間地頭和生產線。“大豆加工教師團隊”更以產業貢獻榮獲“全國黃大年式團隊”稱號,他們與企業共建的“植物基蛋白肉生產線”,讓更多科技成果走出論文,走進超市貨架。

走進實驗室分子設計育種中心,牆上的《Plant Physiology》封面論文格外醒目。科研團隊發現的GmVOZ1A-GmWRI1a分子模組,將大豆油脂含量提升至新高度。這支平均年齡38歲的團隊,近5年承擔國家重大科研專案200余項,將70%的科研經費投入生產一線。

東北農業大學校長劉竹青表示:“實驗室將聚焦高產、優質、耐脅迫、高附加值等方向,推動大豆單產再提升。”在黑龍江省大力支援下,3000畝高標準試驗基地和分子設計育種平臺加速建設,與康奈爾大學、瓦赫寧根大學等國際頂尖機構的合作,正將“龍江經驗”推向世界。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黑土地上,一場大豆產業的新時代變革仍在蓬勃推進……“這裡誕生的不僅是前沿的科技成果,更是端牢中國飯碗的堅實底氣。”劉愛麗如是說。

通訊員:徐小添;記者:趙一諾

來源:龍頭新聞·黑龍江日報

【來源:黑龍江日報】

明晚或將大漲!
明晚或將大漲!
2025-04-02 07: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