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
中西文明交流早在張騫“鑿空西域”之前就已持續上千年。從張騫到鄭和,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存續不絕。新航路開闢之後,中國文化傳播到歐洲,掀起了歐洲的“中國風”。通過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中華文明在吸收域外文化的同時,對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種貢獻可以從器物(包括技術)、制度以及思想文化3個方面來談。
在器物方面,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四大發明對於世界的貢獻,人盡皆知。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榜上有名。蔡倫的主要貢獻是改進造紙工藝,降低了造紙成本。早在蔡倫之前,紙張已由漢朝的屯田軍士和往來客商傳入西域。1933年,考古學家黃文弼在羅布泊漢代烽燧遺址考察時,就曾發現一片屬於西元前1世紀中葉的西漢古紙。吐魯番地區出土的西晉至隋朝的古紙中,寫有波斯文、粟特文、希臘文、吐火羅文、敘利亞文、梵文等文字,說明紙張在這時已傳入相關地區。
過去一般認為,12世紀紙張才由伊斯蘭教徒傳入印度,然而實際情況並不盡然。唐代僧人義凈於671年赴印度取經,發現印度已開始使用紙張,比如印度各地普遍於絹、紙上印佛像以隨處供養。義淨編寫的《梵語千字文》字典,收錄了梵文的“紙”字。可見,中國的紙至晚在7世紀末期已傳到中印度。
至於中國紙何時傳入歐洲,雖然文獻仍不足徵,兩漢時期既然已與大秦建立聯繫,就不能排除當時從中國輸入紙張的可能。歐洲現存最早的紙文書是1109年西西裡伯爵羅傑一世頒布的一道法令,這已是中國造紙術傳入阿拉伯世界很久之後的事情。
在制度方面,中國自秦漢起就建立起一套文官制度和科層管理體系,西方學者注意到秦漢國家官僚制度發達,與羅馬帝國完全不同。歐洲近代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也吸收了中華文明的因素。法國的新君主主義者魁奈、杜爾閣等甚至把中國制度作為“開明專制”的代表,視為社會改革的他山之石。
在許多歐洲觀察家眼裡,中國是一個由西方人稱為哲學家的文人學者階層管理著的井然有序的國家。比如深受在華耶穌會士影響的羅馬教士基爾謝認為,中國是由學者統治的國家。他判斷中國是一個快樂的王國,國王能夠以哲學家的方式思考行事或至少允許哲學家來治理國家並指導國王。
思想文化方面的貢獻可以從兩方面來談。一是中國對外來思想文化的吸收、消化、融匯和創新,創造出不同於其發源地的新文化和新思想。這一點以佛教最為典型。中國佛教的重要代表禪宗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以飛天為代表的佛教衍生文化(繪畫、雕塑、音樂等),也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瑰寶。二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外傳,促進世界其他文明的進步。16世紀以來,以“四書”為代表的中國經典翻譯介紹到歐洲,有詳細的歷史記錄。中國出口到歐洲的商品如絲綢、瓷器、壁紙、傢俱上的圖案,也激發了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促進了“洛可哥風格”在園林、建築、繪畫等方面的創新。中國的詩歌小說戲劇翻譯成歐洲文字,引起伏爾泰、歌德、席勒等文人雅士的興趣,伏爾泰根據元雜劇《趙氏孤兒》創作了《中國孤兒》,在巴黎等地上演。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中華文明在兼收並蓄中不斷發展,並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作者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