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好不叫座,喜劇劇集為何這麼難?
更新于:2025-03-26 04:46:24

文 | 眸娛

無人在意的角落,今年春節檔的兩部喜劇長劇集同期收官了。

一部是騰訊視頻板凳單元推出的喜劇爆款續作《鵲刀門傳奇 2》,一部是優酷打造的國民級喜劇 IP 系列劇《鄉村愛情 17》,均由趙本山團隊領銜出演,稱得上是萬眾矚目,但播著播著卻走向了同一個撲街的結局。

截止發稿前的最新數據,兩部喜劇雲合集均仍未突破千萬,其中《鵲刀門傳奇 2》雲合集均僅有 600 萬。

客觀來說,這個播出成績是有些不盡人意的。

從內容層面來看,兩部劇都由在喜劇賽道極具號召力的趙本山主演,劇情品質好評滿滿。《鵲刀門傳奇 2》延續了第一季的故事線,有笑有淚有深度,文戲在線、打戲精彩,豆瓣評分高達 8 分,而《鄉村愛情 17》圍繞評選“最美家庭”打響了“情感保衛戰”,一系列家長里短、雞飛狗跳的劇情正是觀眾最愛。

在外部市場環境層面,春節是最適合播放合家歡喜劇的檔期,同時春晚在觀眾側掀起了一波“趙本山熱”,“鵲刀門傳奇”與“鄉村愛情”兩大喜劇 IP 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市場吸引力。

但顯然,兩部劇均未達到預期的成績,也遠遜色於前作,《鵲刀門傳奇 1》與《鄉村愛情 16》雲合集均播放量均在 2000 萬左右,相比之下續作的播放量和討論度堪稱是暴跌。

近年來,隨著觀眾對於“笑”的需求持續增長,帶動了小品、喜綜、喜劇電影等多元化喜劇表演藝術形式的發展,喜劇劇集也成為了各大視頻平臺布局內容生態的重要一環。

但在喜綜、喜劇電影持續進擊的過程中,喜劇劇集卻迎來了低潮,連趙本山都帶不動的喜劇劇集,正在逐漸降溫。

喜劇劇集低潮的到來

喜劇從劇集市場新風口到低潮,也不過僅僅兩年而已。

2023 年,騰訊視頻板凳單元推出了《鵲刀門傳奇》和《蘭閨喜事》實現喜劇片兩連爆,市場熱度和觀眾口碑的雙豐收,一度讓喜劇成為劇集市場的內容新風口。

板凳單元喜劇片的成功可以看做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一方面,儘管觀眾對於喜劇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相對於喜劇綜藝、喜劇電影,當時的劇集市場喜劇濃度並不高,喜劇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元素與其他題材結合成新的品類“輕喜劇”,高純度的喜劇劇集十分罕見,市場較為空白。

另一方面,板凳單元對排播方式進行了調整,並沒有選擇傳統的晚間黃金時段更新,而是持續深耕午間時段,更符合觀眾午休期間的娛樂習慣,進一步強調了“電子榨菜”的特性,致使“板凳單元”的概念得到強化。

因而板凳單元實現了“一鳴驚人”,影響到了後續整個劇集市場的創作風向,喜劇也成為了主流視頻平臺,尤其是騰訊視頻和愛奇藝重點發力的賽道。

2024 年,騰訊視頻板凳單元上新了三部喜劇劇集,延續前兩部風格的古裝愛情喜劇《喜卷常樂城》、與德雲社合作打造的《萬春逗笑社》以及與開心麻花合作的《請和搞笑的我談戀愛》;愛奇藝小逗劇場則通過與喜劇綜藝創作資源的深度耦合,帶來了《狗剩快跑》《少爺和我》《大王別慌張》《消失的大象》四部喜劇劇集。

客觀來說,這幾部喜劇作品在內容上都算得上可圈可點,除了《萬春逗笑社》豆瓣評分 5.7 之外,其餘幾部豆瓣評分在及格線之上,在近兩年的劇集市場已經算得上亮眼。

但與評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打分人數的“慘澹”,打分人數最多的《大王別慌張》僅有五萬人,多部作品的打分人數甚至不足一萬人,這意味著喜劇劇集依舊局限在小眾特定圈層,沒能達成大範圍的出圈。

而這種趨勢也延續到了 2025 年,《鵲刀門傳奇 2》雖然在品質和口碑上與前作持平,但打分人數僅有兩萬人,相比於前作 10 萬人打出 8.1 的高分,第二季的市場表現確實遠不及預期。

在喜綜《喜劇之王單口季》《喜人奇妙夜》《脫口秀和 Ta 的朋友》頻頻爆梗、喜劇電影《抓娃娃》《飛馳人生 2》《熱辣滾燙》包攬 2024 年票房榜三甲的情況下,為何喜劇劇集卻陷入了低潮?

喜劇劇集長期以來爆款難尋的困境,或許還是要歸結到創作上的難。

一是難寫。

相比於喜劇綜藝和喜劇電影,喜劇劇集的體量更大,在數十集的內容中需要有龐大且完整的故事主線,並將喜劇的結構與包袱巧妙地融入龐雜的主線之中,好笑又不尷尬,本身創作難度就非常大。

而在大篇幅的劇集內容中,如何持續緊密連接觀眾同樣是一大難題,各種包袱、梗固然能夠為觀眾帶來即時的快樂,但持續刺激情緒也非常容易消耗能量,導致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劇本張弛有度是促使觀眾保持新鮮感的關鍵。

以《鵲刀門傳奇》為例,趙本山一人分飾兩角,跳脫搞笑的市井夥夫西門長在與沉穩睿智的一代大俠西門長海,就是張弛有度的典型。西門長在同鵲刀門內眾人的搞笑互動與西門長海剿滅倭寇劇情的交織,其中夾雜著幾對 CP 的感情線以及對社會時事的諷刺,有笑有淚有深度。

二是難演。

喜劇表演的難度是整個行業公認的,馬麗、鄭愷、虞書欣等多位知名演員公開表示過“喜劇難演”,國家一級演員薩日娜在拍攝喜劇電影《抓娃娃》時就直言:讓人哭挺容易的,但是讓人笑太不容易了。

而相比於其他題材,喜劇又是非常依賴演員表演風格和節奏的戲劇形式,這就註定了喜劇劇集的呈現對演員的要求更高,這裡的要求並不是單純的演技好,而是要從演技、形象、氣質、觀眾緣等多個層面來衡量。比如《喜卷常樂城》兩位主演的演技並不差,都有出圈的表演片段,但問題在於和喜劇適配度不高,導致沒能碰撞出更強烈的火花。

目前市面上表現不佳的喜劇劇集都逃不過“劇本”和“表演”兩大問題。《喜劇大賽》的爆款 IP《少爺和我》劇版改編從喜劇變成了悲劇,淚點比笑點多,想嘗試更新穎的玩法卻適得其反;《萬春逗笑社》《狗剩快跑》中大量喜劇演員習慣了舞台喜劇的表演,在影視劇表演中顯得格格不入;《鄉村愛情》系列故事越來越“癲” ......

在現有的喜劇劇集難以打動觀眾的情況下,或許行業也該慢下來思考觀眾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喜劇了。

觀眾需要什麼樣的喜劇?

其實國內喜劇創作的土壤非常肥沃。

早在 1992 年,國內的喜劇劇集便已經開始萌芽,趙寶剛導演的中國第一部系列喜劇《編輯部的故事》在當年引起轟動,以編輯部為主要場景畫面,結合時代熱點話題做出了幽默、輕鬆、戲謔的風格,為當年以正劇為主的劇集市場送來了一股清風。

緊接著 1993 年播出的《我愛我家》更是將情景喜劇推向了一個巔峰,影響了當時整個劇集市場的創作風向,千禧年前後可以說是中國喜劇影視創作的黃金時代,《閒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傳》等系列喜劇的熱播帶動了喜劇市場的繁榮。

儘管在 2005 年之後,喜劇劇集的創作就呈現出後繼無力的趨勢,但不能否認,早期的情景喜劇確實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觀眾,甚至是喜劇從業者。通過拍攝喜劇電影大獲成功的賈玲在今年的採訪中還提到,深受《武林外傳》影響的她終極夢想就是拍攝一部情景喜劇。

而回到 2025 年的劇集市場,如果賈玲現在要做一部喜劇劇集,那麼什麼樣的喜劇能夠讓觀眾快樂呢?

事實上,在騰訊視頻板凳單元一鳴驚人之前,《慶餘年》《傳聞中的陳芊芊》等輕喜劇的爆紅就已經帶動了國內喜劇類劇集的創作。

2022 年,東方衛視打造了一檔喜劇綜藝《開播!情景喜劇》,將情景喜劇搬上舞臺,試圖孵化出當代的情景喜劇 IP,而最終節目中的《家有姐妹》這一 IP 被拍攝成了 24 集的情景喜劇。

《家有姐妹》聚焦方家兩姐妹的故事,品質和口碑都算得上可圈可點,但由於東方衛視並沒有對外分銷,該劇僅在東方衛視自家的流媒體平臺百視 TV 上播出,導致受眾觸達量有限,沒能實現破圈。

而後便是騰訊視頻板凳單元推出了喜劇類劇集,在完整的故事架構中放置喜劇包袱,內容上更貼合當代觀眾的追劇習慣,又有騰訊視頻龐大的月活使用者承托,成功實現了短暫的爆紅。

但後續板凳單元、小逗劇場喜劇劇集沒能逃得過失落的結局,就連《武林外傳》的導演尚敬 2024 年推出的新武俠喜劇《歡樂英雄之少俠外傳》也是無人問津,喜劇類劇集似乎走進了死胡同。

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在於,相比於喜劇劇集繁榮的千禧年前後,當下娛樂方式的多樣化致使普通觀眾更容易接收到更豐富的情緒刺激,觀眾已經能夠從互聯網上得到足夠的快樂,喜劇劇集想要為觀眾帶來更豐富、更高級的快樂,難度是非常大的。

觀眾獲取資訊渠道的拓寬、劇集創作邏輯的變化,無疑為喜劇類劇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找到更契合當代觀眾審美的喜劇內容的之前,喜劇劇集或許還會經歷一段時間的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