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們的【短劇頂流觀察】欄目,寫了最近很火的短劇男演員們:紅豆生南國,短劇產男模?
後台除了對他們顏值的激烈“探討”,不少朋友也關心起了他們到底能賺多少錢?短劇演員和內娛 208 們比起來如何?
今天欄目的第二篇,就來好好扒一扒短劇演員的薪酬。
頂流也才賺內娛十八線的錢?
和內娛藝人們一樣,短劇圈的演員們也是頭部吃飽,腰部以下靠苟。
最火最熱的頭部演員們,他們能拿到的薪酬也基本是整個行業的頂端,他們的薪酬基本上分為兩種模式:一個是專案打包價,橫屏短劇多用這種;一個是按天收費,合同裡簽好拍攝天數和每日時長。
同時也有一部分靈活收入,比如在每天簽好的時長之外,有超時,每超一個小時就需要按日薪支付一定比例的超時費,一般是在 10% 左右。
像現在最火的短劇男演員,我們拉了下 wetrue 最新的短劇榜單,就是這五位,柯淳這斷層數據,說是短劇一哥確實名符其實。
那就以他為例,來算薪酬。
在綜藝節目里,他說自己的對外報價是兩萬一天,但還沒接過給他這個價格的專案。
不過節目播出後,就有從業者出來爆料,說他過去是這個價,但現在的報價已經翻了好幾倍,而且不怎麼接微短劇了。
沒關係,那咱們還是按他自己說的日薪價格算。
拉了下他的作品數量,柯淳去年一年可以有 13 部短劇播出,一部短劇的拍攝週期並不長,短劇《衚衕》的導演陸添就說過現代劇的拍攝通常是 6 天,古裝是 7 天,對應的是單集 2 分鐘,整體三四十集的劇集體量。
cr《新京報》
柯淳的作品呢,多在 70-90 集之間,一集 2 分鐘。
按照正常的拍攝周期來說應該是 12 天,不過柯淳在節目里有說過自己 6 天拍了 100 集。按照正常和極端情況,我們取個中間數 8 天。
那他 2024 年的收入,按照自己說的日薪 2 萬,2 萬 *8*13=208 萬。實際的收入加上超時費的話可能比這個還要多。
這已經比不少小藝人要強了,劉美含這種叫得出名字的女藝人,都有好幾年年收入不滿足 12 萬的情況。
男頂流這邊可以年入幾百萬,女頂流們自然也不會差。
比如同樣排在熱度榜單前五,因為短劇《黑蓮花上位手冊》比較火的女演員馬秋元,她的對外報價被爆料是八萬一天。
她 2024 年的短劇作品數量是 22 部,如果真能拿 8 萬一天,按平均拍攝週期 8 天算的話,她 2024 年一年能賺 8*8*22=1408 萬。
除了這兩位被指名道姓的,前五榜單的其他人,如果按照柯淳的禮貌性報價 2 萬,他們拍短劇能賺到的是這個數
當然,這個演算法比較粗暴,短劇演員的薪酬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從開始的糊糊,到火了之後的漲價,肯定不可能每一部都拿到這個數,但整體實現年薪百萬,問題還是不大的。
相比起頭部的高薪,普通演員們的薪酬就要樸實多了。
短劇演員也如長劇一樣,會有配角、特約、群演各種類型,我們網上隨便找了一個短劇通告,有詞的群眾演員一天大概能拿 400-500,沒詞的 100-200 左右。
而像特約這種,比較有經驗,已經演過三五部劇,有作品的演員,在行業內也會有一個“ 468 ”的報價:4 個小時 400 塊,6 個小時 800 塊,8 個小時 1000 塊。
只要拍滿 20 天,也能拿到 2w 的純收入。
cr 虎嗅
這種演員演的角色,大家也很熟悉,基本就是各類短劇裡會出現的惡婆婆,女主媽媽這類。
經常演母親這種角色的短劇演員王嬿雯,就說過自己的日收入一般都是 600-800 元,也能超過一半打工人了。
如果再往上升級到配角,還有爆款作品傍身的短劇演員,日薪就可以開始衝擊 5 位數了。
像《好一個乖乖女》中演女主閨蜜王麗麗的演員,在這之前她演配角,但劇火了之後,她的日薪可以漲到 1w。
而且這兩年,短劇的市場越來越大,演員們的片酬也集體上漲,前幾年演員們能拿到的薪酬差不多占劇集預算的 10%-20%,現在的比例已經上升到 30%-40%。
正兒八經的,又紅又加薪了。
除開這些明面上的收益,短劇演員們還有一條隱形的加薪晉陞通道,那就是進軍內娛,像柯淳,已經可以開始拍雜誌上綜藝。
之前因為《虛顏》走紅的丞磊,也被公司簽下後演了《顏心記》、《雲之羽》,正式上桌內娛,搭起了周也、王楚然這些小花,收入肯定也是向內娛藝人們看齊了。
這麼一看,短劇演員們雖然比不上內娛 208 們,但確實算得上一個有前景有高薪的好職業,不過真有這麼簡單嗎?
短劇的高薪背後,其實並沒有多少性價比。
高薪公式:顏值 + 爆款 + 拿命拼?
要討論短劇演員的薪酬性價比,必定繞不開的就是他們的工作強度。
和房車在旁、團隊看護的內娛藝人相比,短劇演員面對的劇組生態,確實更接近於普通打工人。
相比長劇按月起的拍攝週期,短劇的拍攝時間往往非常短,以前流行的百集短劇,七八天就可以拍完,現在的微短劇,時間更是壓縮到兩三天。
開年柯淳的爆款《好一個乖乖女》,88 集,拍攝時間就 9 天,這還算短劇裡的“精工細作”。
短暫的拍攝週期,演員面對的必然是每天被不停拉長的工作時間。
柯淳就說自己在某部劇的殺青日拍攝當天,需要拍 62 場戲,這意味著 18 小時的連軸轉:淩晨 4 點開始化妝,深夜 12 點才能收工,連蹲著吃盒飯的時間都只有 10 分鐘。
當然,不排除劇組可能為了趕殺青所以很多戲堆在最後一天,但高達 60+ 場次的拍攝,在短劇圈也不是什麼例外。
甚至有些不知名的小演員,沒有話語權的情況下,能收到一天 70 場戲的地獄級通告單,基本屬於當天能眯就好的極限狀態。
那很多人可能會說,一部戲就拍這麼幾天,那可以高強度工作幾天,然後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再進下一個劇組。
這就要說到短劇圈的另一個生態現狀,那就是演員反覆運算更新之快了。
和長劇圈的演員們相比,短劇的演員門檻可以說幾近於無,不需要你是科班多會演,長相要求也差長劇好幾個檔次,你能演,那他也能演。
於是不少短劇演員,會在有了代表作品後,“被迫”珍惜機會,迅速接專案,一個接一個,不然等你歇一個月再回去,早就新人一籮筐了。
短劇圈的拚命三娘,三年演了 70 多個角色
在這種高強度工作時間 + 極度內卷的行業環境下,能拿到日薪萬元以上的短劇演員們,確實也算某種程度上的“拿命在拼”。
甚至產生了一個短劇演員圈的奇觀:不少剛小火的短劇演員,基本一個月不到就能看到 TA 明顯垮臉,黑眼圈眼袋痘痘隔著厚濾鏡都能看出來。
我之前看到一個短劇女演員直播,她說自己去演女二,就是因為女主戲份多熬大夜太厲害,她的身體受不了。
所以,短劇演員裡的高薪,要滿足一個並不算簡單的公式:長相 OK+ 能拿命拼 + 運氣好有了爆款作品,三項疊滿,才能拿到如柯淳一樣的日薪兩萬。
也就難怪稍微有點名氣的短劇演員,都開始削尖頭往長劇圈裡卷,實在是短劇演員的薪酬性價比,真的不太行啊。
畢竟同樣是吃青春飯,誰不想去更好的賽道呢?
E 姐結語
我看節目的時候,對一個數據印象很深刻,節目里的導師們在感歎完之後又是震驚又是略帶點羨慕的說,短劇去年的商業收入已經超過了電影市場。
短劇,可能比很多人想的還要賺錢,但這錢流向的,並不是參與製作的工作人員、也不是激起觀眾情緒的演員們。
一個短劇演員的事業高峰,往往短暫到甚至要按月計,被市場階段性選擇然後沉寂的多不勝數,對比長劇演員們的職業週期,他們真是如同蜉蝣,一轉眼就消失殆盡。
他們的高薪背後,是一個個大夜熬出來的努力,當然我並不會上趕著心疼他們,因為他們一兩年就可以賺到普通人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錢,只是作為這個行業的一員,看到短劇如此強度的工作節奏,難免與更底層的劇組牛馬們共情而已。
那就希望,高速發展的短劇,也能給普通牛馬們提供更正常的工作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