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凱琪,錯哪了
更新于:2025-03-26 04:38:40

為什麼一個悲劇之後,許多人想要複製一個悲劇?

最近薛凱琪出現多個熱搜。

今天 Sir 要問的是。

每當一個人離世時,網友就開始“審訊”與之關係最近的人?

這種悼亡,這種緬懷。

實則隱藏著偽善和暴力。

這次,對薛凱琪的圍觀始於 3 月 1 日。

方大同逝世的消息被公佈,她的名字被頂上熱搜。

多次合作,眾所周知的“音樂 CP ”。

起初,大眾的情緒有關心,有擔憂:

“聽到消息的她該有多難受。”

但接下來,薛凱琪應對的表現,逐漸成為一項“必答題”。

考試題目:演出眾人期待的“因為靈魂 cp 病逝的悲痛欲絕”。

當天,薛凱琪沒有露面發聲,而是默默地將全平臺的背景封面,換成了方大同創作的繪本插畫。

為友傷悼的意思,已經非常明顯。

可是,她沒有“過關”:

“她都沒發任何資訊欸。”

“全部人都發文紀念,就她沒有。”

話裡話外,無不暗示——

她不出面發文,便不算真正悲傷,便是冷血無情。

時過 8 天,薛凱琪更新動態,發佈長文,文末配圖是演唱會海報。

他們更是憑此言之鑿鑿地判罪,“綠茶”“蹭流量”“靈堂賣票”。

如何面對方大同的離世。

這對薛凱琪來說不再是私人感情,而成了“欠公眾一個交代”。

大家要知道的,不是你是否悲傷,而是有沒有按照“我”的期待,表演悲傷:

公開發文、當眾落淚、暫停工作,最好雨中下跪、評論區留言、當著媒體的面紅眼睛鞠躬……

結果因對方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表演悲傷,這些人就將對方打入敵對陣營。

於是,薛凱琪的一舉一動,在他們眼裡都成了“有罪”。

演唱會落淚,被罵“表演型人格”。

甚至有人說,在這樣的悲痛的時候你為什麼不取消演唱會?

可問題是。

取消了,場地怎麼辦,為之緊密籌備的工作人員怎麼辦,買了票的觀眾又怎麼辦?

何況方大同一直以來就是鼓勵薛凱琪,認真工作才是對他人最好的報答。

今天指責薛凱琪的,真的是方大同粉絲嗎?

當他們打著“悼念”的名義,對逝者好友重拳出擊。

蕩婦羞辱。

“真不是人。”

貶低逝者。

在賽博靈堂上。

他們似乎是最深情、最正義、最盡職盡責的人。

可是他們從來沒想到。

作為生活裡沒有任何交集的人,作為網友的他們越界了。

這樣的事情當然不止發生在薛凱琪身上。

對“遺屬”(包括網友能想到的一切與逝者有關係的人)的嚴苛審查,正在成為悲劇的次生災害。

前段時間,大 S 去世。

人們抓住小 S 與 S 媽不放,有人跑去給小 S 留言:“你真的害死了你姐。”

2021 年,達叔去世。

這些人拿著機關槍到處掃射。

“周星馳,你為什麼不去?”

△彼時吳孟達的追悼會還沒開

到了追悼會當天。

他們更是忙不可開交,忙著給來者批發罪名。

星爺來了,裝模作樣,來賣片的吧?

劉德華來了,戴白口罩,肯定內心大不敬!

達叔的親兒子,都逃不過審判。

他因面對媒體時的一個禮貌微笑,被大罵“不孝”。

2016 年,喬任梁不幸離世。

類似的一群人四處吸血——

井柏然發博悼念,被罵得退出微博。

陳喬恩和趙麗穎沒吭聲,也被追著罵。

哪怕是 5 年後,喬任梁父母在鏡頭前更新日常,自娛自樂。

也有人跳出來“討公道”:嘖嘖,你們怎麼對得起自家兒子?

十分古怪。

這些人聞著血味來,一個個正義凜然,不是來緬懷逝者,而是來槍決生者。

審判的子彈,不僅射向明星及其家屬,還射向你我一樣的普通人。

前不久,網紅羅大美遇害案開庭,討伐聲湧向受害者的妹妹——

哥哥死了一年,你怎麼就有心思做美甲?

2023 年 5 月 23 日,一位孩子在校園內被車輛二次碾壓致死。

也有一群人跳了出來,不是替孩子追責學校,而是追責母親:

孩子去世了,你怎麼還有心思打扮?怕不是正經人吧……

這群賽博靈堂的守夜人,披著人皮逼家屬表演悲傷,說的話卻像狗嘴吐出。

他們一臉道貌岸然。

“你哭得不夠大聲”“你哭得不夠久”“你哭的方式,怎麼跟別人的不一樣?”

他們非要用別人的淚,證明自己的善。

實際上卻是用別人的血,滋養自己的惡。

這就像魯迅的《祝福》里,祥林嫂和魯鎮人。

祥林嫂在魯鎮一遍遍重述自己失去兒子的悲劇。

“我真傻,真的……”

剛開始,人人都好奇,還找上門來聽。

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

他們參與其中,跟著掉幾滴淚。

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歎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的評論著。

善良嗎?同情嗎?

魯鎮人只是把祥林嫂的痛苦,當作沉悶生活的一道“下飯菜”,順便滿足滿足,內心無處安放的道德感。

他們看祥林嫂,就像看一場戲;他們掉淚,就像鱷魚掉淚。

過去,我們曾以為。

魯鎮人厭煩祥林嫂,是因為她不勝其煩地重複自己的悲痛。

可仔細看。

哪怕祥林嫂不展露悲傷了。

哪怕這一場戲看厭了,他們也不放過祥林嫂。

他們從苦命人身上,再挖一個傷口,繼續以她的悲痛,滋養自己虛偽的“道德感”。

他們依然要逼著祥林嫂,一次次露出悲傷的模樣。

她久已不和人們交口,因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厭棄了的;但自從和柳媽談了天,似乎又即傳揚開去,許多人都發生了新趣味,又來逗她說話了。至於題目,那自然是換了一個新樣,專在她額上的傷疤。

或許。

祥林嫂重回魯鎮,擺出一副無事人的模樣。

她也依然逃不過魯鎮人的審判與厭棄,“兒子丈夫去世了,她怎麼一點都不說,沒情沒義。”

就像我們的當下。

“祥林嫂”已經學會藏起悲傷,依然有“魯鎮人”前來圍攻——

你不哭不是真傷心!

最後,想回到”悼念逝者“這個問題。

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對死亡事件,大眾的情感,從哀悼逝者,變成攻擊親友,從追悼大會,變成了審判大會。

但你我都知道,一個最基本的道理:

當有人離去,最痛苦的,莫過於逝者的親友。

這幾天,Sir 一直想起一部電影,《破地獄》。

“破地獄”,是香港葬禮的必備法事,專為死者超度的儀式。

其中有一段對話。

殯儀經理魏道生,跟負責“破地獄”儀式的文哥說:

活人也有很多地獄

活人也需要破地獄

文哥當時呵斥:不知所謂。

後來,文哥漸漸明白了道生的話。

活人,的確也有很多“地獄”。

其中一層“地獄”,就是親友離世後的悲痛。

是啊,死亡的地獄,往往鎖住的,是生者的心情與生活。

就如魏道生的見聞,他專門與活人打交道,但他見到的,往往是死亡留下的後遺症——

被留下的人太痛苦了,痛苦得不知如何走出。

就如片中,一個母親的“瘋狂”。

年幼的兒子早亡,她沒法接受,希望能把兒子入棺但不下葬,期待有天科技發達,能讓兒子起死回生。

所有人都拒絕她的請求,將她視為“瘋子”。

只有魏道生應承她的請求,不顧破壞行規。

痛哭的母親,終於能暫時放下心頭的大石,“謝謝你沒有把我看成瘋子。”

面對往生者家屬的痛苦,旁人只能安撫,只能力所能及,去幫他們“破地獄”。

正如道生所說:

在世的人的感受

才是最重要的

當親友的離世,巨大的情緒將自己吞沒,每個人都會有不一的反應。

悲傷的表現各有不同,但悲傷的濃度皆沉重。

局外人,又怎麼能沿著網線去苛責他們?

而活人的另一層“地獄”,往往是局外人的苛責。

就如電影的最後。

文哥去世,留下遺囑,自己的“破地獄”,要由女兒親自進行,打破行業的禁忌。

因為他要打破女兒的“地獄”——

自己的偏見,已經成為女兒內心的鬱結,困住她多年。

沒想到,另一群人湧上來,彷彿地獄里的牛頭馬面。

聽聽他們說的——

“破壞規則”“敗壞風俗”。

甚至還有,“不孝”“丟臉”。

每一句話,都站在道德高地,棒打逝者的家屬。

實際上呢?

他們沒有去嘗試理解文哥的用意,也沒有去體諒女兒的心情,更不願意敞懷擁抱新事物。

他們只願意固守著陳舊的、單一的、自我的觀念,並以所謂的傳統、實際上的落後,去阻攔往前走的人。

對於超出他們理解範圍的事情,一律喊打喊殺。

這樣的人,依然在當下順著網線出沒,圍堵成活人的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