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南
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海上光伏作為能源轉型的關鍵力量,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自然資源部聯合工信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能源局近日共同發佈《關於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在沿海各省份開展海上風電、海上光伏以及波浪能的聯合開發專案試點示範。計劃到2030年,實現海洋能裝機規模達到40萬千瓦,建成一系列海島多能互補電力系統和海洋能規模化示範工程。
在業內人士看來,意見的發佈標誌著我國海上光伏產業邁向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的新階段。當前我國正處於“十五五”規劃的探討階段,鑒於海上光伏與陸上光伏成本的巨大差異性,預計未來將出臺更多針對海上光伏這一新興市場的明確政策和扶持措施。
■海上光伏助力能源轉型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海上光伏成為能源轉型的核心賽道之一。國家能源局2023年明確要求加快海上光伏建設,劃定圍海養殖區、風電場等四類用海範圍,嚴控省管海域外項目佈局。
地方層面,江蘇在“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及海上光伏開發建設實施方案中,計劃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光伏基地;浙江出臺了一系列支援海上光伏發展的土地與資金組合政策;山東對2023年至2025年建成併網的“十四五”漂浮式海上光伏專案提供財政支援,規劃總裝機容量達到4200萬千瓦;上海則通過競爭性配置推動風電場址光伏開發。
“為支援海上光伏產業發展,政策創新亮點頻現。”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北電力設計院主任李娜表示,江蘇探索“漁光互補”立體用海,山東統籌解決海域土地矛盾,上海首創海上光伏保障性併網模式,形成“一地一策”的差異化發展格局。
北京交通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張娜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國家與地方政策推動下,海上光伏作為新能源發展的新增長點,正處於由試點示範逐步邁向商業化運營的關鍵階段。海上光伏是能源轉型與海洋經濟融合的關鍵載體,能夠通過利用海洋空間,有效緩解陸上光伏面臨的用地緊張問題,同時靠近沿海用電負荷中心,減少遠距離輸電損耗,提升能源消納效率。例如,江蘇省計劃到2027年建成千萬千瓦級海上光伏基地,並網規模達1000萬千瓦,直接服務於長三角高能耗區域。
“目前,我國海上光伏項目建設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張娜表示,2024年底,國家能源集團山東墾利100萬千瓦海上光伏電站首批專案併網發電,成為目前全球併網發電的最大海上光伏專案;三峽集團東山杏陳180兆瓦海上光伏電站專案首批發電單元併網,成為我國首個建設在高風速海域的海上光伏專案。這些專案為海上光伏的進一步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業內專家認為,海上光伏與海上風電、海洋漁業、海上制氫等領域的融合發展,將形成更加穩定和可持續的能源供應體系。隨著技術提升和經濟成本降低,海上光伏項目的經濟效益將顯著提升。特別是在中國沿海的九省二市,這些地區既是用電負荷區,也是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海上光伏的市場前景不僅局限於中國市場,更具有全球範圍內的可持續發展潛力。
■技術路線開啟24%效率時代
業內普遍認為,海上新能源技術正呈現四大突破方向:一是單體專案邁向吉瓦級規模,通過基地化開發降本增效;二是漂浮式技術向深遠海延伸;三是多元耦合構建“海上能源島”,集發電、制淡、儲能為一體;四是數字化轉型提速,5G與三維可視化技術實現遠端智慧運維。
“海上風電和海上光伏項目的發展均呈現出規模化、大型化和一體化趨勢。這種大型基地統一規劃的方式旨在降低投資建設成本和運營管理成本,提高整體經濟效益。這也反映出海上新能源領域的發展模式正在向高效、集中化方向演進。”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值得關注的是,BC技術路線在海上光伏領域嶄露頭角,其元件正面率優勢充分適配高鹽霧環境,當前量產效率已達24.43%,較傳統產品提升15%以上,為海上場景提供了更高可靠性解決方案。
目前,我國領先的元件製造商針對海上光伏產品,除了邊框、膠膜、連接器等部件的考慮外,還對BC技術路線等產品進行了抵禦颱風和提升防腐蝕性能的設計,以及電池片級別的陰影遮擋優化。業內認為,“海上光伏一系列的技術探索,使我們有信心未來在全球海上光伏新興市場中,提供領先行業的產品和技術路線。”
■成本控制、技術創新與政策支援並重
需要關注的是,與傳統陸上光伏專案相比,海上光伏的成本結構有所不同。以往的“沙戈荒”光伏專案中,光伏元件成本佔比高達40%—60%,但隨著價格下降,這一比例有所降低。然而,在海上光伏專案中,光伏支架及裝機工程的成本佔比始終是最高的。
李娜強調,在海上光伏專案中,光伏支架及其安裝環節的成本佔據相當大比重,遠超光伏元件本身。這源於海上光伏獨有的結構體系,與陸地光伏有著本質的區別。海上光伏專案面臨的挑戰包括高溫、高濕、濃重鹽霧、海水侵蝕、颱風衝擊、生物附著和鳥類影響等。鑒於海上光伏專案的初始投資遠高於陸地同類專案,且海洋環境的複雜性對結構安全性和系統穩定性的要求更高,因此在成本構成中,光伏支架及安裝部分顯得尤為關鍵。
在討論海上光伏的未來發展時,李娜指出,海上光伏作為新興行業,其成長離不開特定的路徑和政策支援。目前,在進行經濟性分析時,還沒有把電價考慮進去。這意味著,海上光伏市場的成熟和發展還需要政策指導和説明。希望能儘快出台針對海上光伏的操作規程和市場激勵政策。此外,加快研發適應海洋環境的高可靠性設備也是當務之急,尤其是考慮到海上運維環境的惡劣和獨特性,推廣高效的運維系統對於提升運維效率至關重要。
在張娜看來,海上光伏高質量發展,一要提高光伏設備耐久性。海洋環境要求光伏元件材料具備高耐久性,需研發具有高強度防腐蝕性能的材料,如超耐蝕不鏽鋼支架、高分子複合材料,並優化元件密封性設計,以延長設備壽命。二要創新漂浮式技術。加快半潛式、柔性元件等漂浮式技術的研發,突破深水區應用瓶頸。三要開發智慧運維系統。引入AI監測、無人機巡檢等技術,解決海上運維難題,降低人工成本並提升故障回應效率。四要降低建設成本。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設備成本,優化施工技術,減少工期和人工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