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新任浙江大學校長馬琰銘參加了浙江大學2025年春季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31日晚間,“浙江大學”微信公眾號發佈了馬琰銘到任浙大校長后,參加的第一場畢業典禮的講話全文。
馬琰銘說:這是我到任浙江大學後參加的第一場畢業典禮,既滿懷喜悅,又深感遺憾。喜悅的是,同學們學有所成,即將開啟新的征程;遺憾的是,同學們就要離校,不能直接為大家服務。可以說,在浙大,我是新人,你們是老生;在職場,我是老人,你們是新手。新陳交替,是生命的常態,也是發展的常態,以從容的心態辭舊,以奮進的姿態迎新,才能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堅定!
馬琰銘在講話中說:今天是我到任的第四天,這些天我在深入學習浙大的光榮傳統,走在草木蔥蘢、生機勃勃、大師雲集、人才薈萃的求是園,我一直在思考要給同學們說點什麼。在宣佈我任職的會議上,我曾講“一入浙大門,就是浙大人。”但要成為真正的浙大人,不但要有其“形”,更要有其“魂”……我個人理解,創新創造是浙大的精魂所在!
馬琰銘還在講話中引用了浙大老校長竺可楨著名的兩個問題:竺可楨老校長對浙大學子曾有“兩問”,第一,到浙大來做什麼?第二,將來畢業後要做什麼樣的人?第一個問題,你們的順利畢業已經做出了漂亮的回答;第二個問題,要你們在今後的作為中來回答、來探索、來實踐。我期待,每一位同學都能用創新創造來給自己、給家人、給社會、給國家、給民族乃至給世界一個響亮回答!
馬琰銘還在講話中談了自己對浙大精神的體悟。分為四點:第一,海納江河,是創新創造的基礎。第二,啟真厚德,是創新創造的根本。第三,開物前民,是創新創造的途徑。第四,樹我邦國,是創新創造的追求。
在論述“海納江河,是創新創造的基礎”這一觀點時,馬琰銘還提到了浙大西遷的歷史。
他說:這一精神的實質是“博觀”與“約取”、“厚積”與“薄發”的有機統一,強調廣泛學習而取其精華、深度積累而逐步釋放。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有言:“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浙江大學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成績,得益於建校之初就確立的開放包容的大格局,形成了學科交叉、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和全球開放的創新生態,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比如,浙大西遷時期,彙聚了一大批蜚聲海內外的著名科學家和人文大師,奠定了學科融合、多元彙集的基石。求知求學、創新創業,也是如此。
馬琰銘,男,漢族,1972年9月生,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曾任吉林大學物理學院院長,黨委常委、副校長等職,今年3月起任浙江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