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孩子總是落落大方,為什麼我的孩子就只會畏畏縮縮?”相信不少父母內心都會有這樣的想法。
但其實,孩子是否能成為在任何場所都能遊刃有餘、落落大方的自信大膽的人,與我們的教育息息相關。
張媽從小就會給女兒迎晨報一些興趣培訓班,比如畫畫、跳舞之類的。
但是每次迎晨給爸媽看她剛剛畫好的畫作,或者是給他們表演她剛學會的舞蹈動作,他們都會說:“沒有誰誰誰好。”
迎晨說自己的爸爸媽媽從來就沒有誇過她,無論她怎麼努力,就是得不到父母口中的一句誇獎,她也因此自卑二十餘年。
這就導致如今已經步入工作崗位的迎晨,哪怕接收到來自他人的誇獎,她也只是覺得這是別人虛偽的客套話。
年前,迎晨剛剛換了一份薪資水平比較理想的工作。當時公司正緊鑼密鼓地舉辦年會活動,領導鼓勵大家主動登臺表演。
迎晨知道,自己作為新人,還是人事行政部的員工,應該要在年會上表演節目露個臉,給大家留下一個好印象。
可是當初學習特長時,父母對她的打擊,讓她不敢在公眾場合大方地展示自己。內心掙扎了許久,迎晨最終還是沒有報名。
放年假前幾日,直接上級領導找迎晨談話。上級領導表示,根據老闆和老闆娘的觀察,他們認為迎晨的性格並不適合該崗位,竟是想在試用期內勸退她。
上級領導還說,從迎晨在年會工作中的積極活躍度來看,他們認為迎晨融入公司集體較為困難。
其勸退理由與迎晨的工作能力毫無關係,僅僅是因為她內向、不自信的性格。
哪怕知道自己入職后的工作沒有出現任何失誤,公司老闆和老闆娘僅憑個人喜惡便想要勸退自己。
但是不自信的迎晨還是多方求證,證明自己只是因為不夠外向才飯碗不保。
經此一事,迎晨更加不自信了,她不敢外出找工作面試,擔心自己又一次過不了試用期。
因為,父母平常說的話,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極為重要。
常常誇獎的父母,大概率會培養出一個自信的孩子,而總是指責、比較的父母,則很容易養育出一個自卑的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是自信滿滿、落落大方的,那麼我們一定要做好以下幾點。
想培養一個自信的孩子的“秘訣”,父母一定要看看
一、一句有效的讚美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說過:“人類內心深處最強烈的需求之一,就是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肯定。”
我們在工作、學習過程中,若是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讚美,我們的心情就會感到非常愉悅,在一次次的讚美中,我們會不斷地建立自信。
因此,父母的一句誇獎和讚美,是孩子自信心的培養皿。
我們讚美孩子時,要真誠地、發自內心地讚美,要把讚美的重點放在孩子所做的事情、細節上,而不是孩子本身。
比如,孩子主動打掃衛生,我們要告訴孩子“我很開心你能主動幫助媽媽承擔家務”而不是一句簡單的“你真棒”。
因為“你真棒”、“你真厲害”。雖然起到了表揚孩子的效果,但是這種簡單地誇獎次數多了,孩子也就免疫了,甚至還可能產生捧殺效果。
因此,我們對孩子的讚美要更加具體、細節、有重點。
二、培養娃一技之長
最令人著迷的自信境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到專業,並且對自己熱愛的事情充滿熱忱。
真正的自信,是我們不斷發揮自己的專長,並且不斷發揮它、深耕它、放大它。
朋友從小就讓孩子學習游泳,並且一有時間就帶著孩子鍛煉。如今他的孩子依然活躍在各大青少年游泳比賽中,並斬獲各項獎項。
朋友的孩子不僅在長期的訓練中獲得了一個健康的體魄,還在各種比賽中收穫了滿滿的自信和優秀的心理素質。
因此,我們可以試著讓孩子接觸各種各樣的活動、運動,讓孩子在嘗試中發掘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只有發自內心的熱愛,孩子才有動力堅持學習;
只有堅持,孩子才能獲得一技之長,從而更加自信。
三、父母無條件地愛
我們身為父母,總說自己為孩子願意掏心掏肺,願意為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總說自己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
但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聽見父母對孩子說“你再這麼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你再這樣,爸爸就不愛你了”。
當孩子聽話懂事、學業進步時,我們才會給孩子買他期盼已久的玩具,才會帶孩子出門旅遊。
可這樣的愛,在孩子看來,都是附帶條件的。
孩子的自信來自孩子內心感受到的父母的尊重、接納、理解和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是孩子犯錯時,我們用接納和包容代替打罵,用引導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代替讓孩子在錯誤中內疚和自責。
無條件地愛,是孩子任性哭鬧時,我們用理解和安撫代替斥責,用擁抱和關懷代替忽視孩子的內心感受。
四、孩子自己做決定
我們自以為比孩子多吃了幾十年的飯和鹽,自以為經驗豐富,便替孩子做了大大小小各種決定。
然而,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卻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果敢、有擔當、有信心。
其實,在不觸犯原則性問題的前提下,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做決定,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掌控者。
儘早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可以説明孩子找到自己的內驅力,讓孩子在一次次自我決定中找到自信心。
只要不涉及人身安全和原則性問題,孩子哪怕做出錯誤的決定,也不一定就是壞事。
教育家陳鶴琴說過:“教育要遵循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的原則,適時放手孩子才能成長得更好。”
凡是孩子能夠獨立做的事情,我們就不要替孩子做。在一次次獨立行動、自我決定和試錯中,孩子才有機會得到鍛煉、不斷成長。
結語
自信的孩子不是我們教育出來的,而是養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