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隨著新能源車的普及
公共充電樁越建越多
然而,有不少車主吐槽
充電槍、充電電纜變得越來越重
甚至有人被充電槍擊中面部
縫了8針
充電槍竟成“傷人兇器”
已有多人中招
3月11日晚,一名浙江台州車主在社交平台發佈視頻稱自己在充電樁充電時,被充電槍擊中面部。
車主在放回充電槍的瞬間,充電槍突然反彈,猝不及防的一擊導致車主嘴巴受傷出血,最終縫了8針。
對此,汽車品牌方解釋稱,這是由於該充電線纜處於扭轉狀態,線纜彈出釋放的扭轉力造成充電槍頭砸向車主。
事實上
被充電槍“偷襲”的車主不在少數↓
圖源:看看新聞Knews
圖源:看看新聞Knews
有人被砸傷眼角和眉骨
有人扭傷手腕
還有車主把控不住充電槍
只能跟隨它轉圈,好像在跟蟒蛇搏鬥
充電線扭轉、纏繞
暗藏傷人風險
有記者走訪了多個快充站,發現線纜處於扭轉、纏繞狀態下的充電樁不在少數。
不少車主表示,面對沉重的充電槍和粗壯的快充線纜,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線非常緊,你要用很大力氣去控制住它,不然它可能會回彈,或者往車上彈也有可能,不傷到人,也傷到車。”
“我覺得我的勁已經夠大了,可以做20個俯卧撐,但有時候覺得真的是挺重的。”
可即便如此,大多數車主在歸還充電槍時,只是將其直接插回充電樁內,並不會先把線纜理順。
充電槍、線纜
為何設計得又粗又重?
對此,專家指出,隨著快充技術的快速發展,高功率充電樁線纜因需承載大電流、集成散熱及防護結構,普遍存在重量大、柔韌性不足問題,一旦扭轉,回彈力很大。
目前,行業內正在嘗試推出重量更輕的設備。專家表示,未來可能會通過液冷的方式來控制導線發熱,在保持電流通量的情況下,減少導線的重量。
充電安全“小貼士”
車主在充電前可以先檢查線纜,若有扭轉,等恢復后再充電。部分充電樁企業也表示,將通過 增加安全標識牌、語音提示,降低使用者操作失誤風險。
除了在公共充電樁為汽車充電外
不少車主還會選用便攜式充電設備
如便攜式充電槍
這種設備因小巧靈活、便於使用
深受消費者青睞
但它真的安全嗎?
觸電、短路、漏電
便攜式充電槍隱患重重
2024年11月,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委託江蘇省產品品質監督檢驗研究院對多種充電槍的信息標註、電氣功能、機械和材料安全進行全面檢測,並向社會公佈了檢測結果。
抽檢中,工作人員發現便攜式充電槍主要存在兩大類問題:一是產品型號、商標、安全資訊等關鍵說明缺失;二是功能安全與電氣安全不達標, 存在觸電、過流充電、短路、漏電等風險。
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監督部主任趙鑫介紹:充電槍產品如果缺少電流、電壓、接地等標識,可能影響充電安全以及設備壽命。如果沒有標明室內或室外使用的資訊會 導致消費者誤用。
江蘇省產品品質監督檢驗研究院電器工程師陳志強表示,充電槍的額定電流應小於電網電流,但部分商家贈送了16A轉10A的轉接頭。這就允許 充電槍在10A的插座上跑到16A的電流,這是不符合標準的。
此外,檢測結果顯示,部分樣品缺失剩餘電流保護裝置、絕緣監測裝置等附加防護設施。
在為新能源汽車充電時
車主不僅需關注充電槍的安全隱患
還應確保電源插座合規
遵循正確的充電步驟
避免“飛線”充電等不安全行為
新能源汽車安全充電指南
使用正規充電設備
優先使用原廠或符合國家標準的充電樁、充電線,避免使用劣質、改裝充電設備。公共充電樁選擇正規運營商,確保設備維護良好。
控制充電環境
避免在高溫暴曬、潮濕、易燃物堆積的環境下充電。充電時保持車輛通風,尤其是慢充時電池可能發熱,需散熱空間。
雷雨天氣謹慎充電
下雨伴隨打雷時謹慎充電,防止雷擊引發電路故障,導致燃燒事故。
禁止“飛線充電”
避免“樓上扯根線,樓下來充電”的“飛線”充電行為,定期檢查和維護充電槍,保證充電安全。
充電時不在車內用大功率電器
充電時開空調或音響等大功率電器,會加大電池內部電荷負載,加快動力電池組的電池衰減,降低電池使用壽命。
經常給車充電的朋友們
你有過被充電槍帶著跑的經歷嗎?
提醒
進行充電操作時
小心線纜扭轉,穩妥握持充電槍
注意選擇正規充電設備
正確合規使用
確保充電安全
來源:國家應急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