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蘇墨 實習生 荊昭延
閱讀提示
日前,改編自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同名作品的電視劇《北上》正在央視一套、江蘇衛視、愛奇藝平台熱播。截至3月18日,該劇每集平均收視率3.683%,播出期間在同時段全國衛視頻道所有節目中排名收視率第一,累計收視達3.9億戶次。日前,《工人日報》獨家專訪該劇總導演姚曉峰,共話“北上”精神為何激蕩人心。
“昨晚的劇情看了嗎?我看了十多次,還是會很感動。”總導演姚曉峰問。
“哭到失眠,花街六子忽然長大的瞬間,看到了自己和身邊人的真實成長軌跡。”記者答道。電視劇《北上》總導演姚曉峰接受《工人日報》記者專訪的那天,劇情正進行到花街六子集體北上的轉捩點,他們的事業在洶湧浪潮間跌宕,情感在冷暖悲喜裡繾綣,這與每一個懷抱夢想、拼搏奮鬥的觀眾深刻共鳴共情。
“這個戲適合慢慢看,慢慢品,它沒有那麼強烈的衝突,但普通人的生活就是這樣,我們的創作正是在用真誠說話。”姚曉峰說。
百年心事歸平淡
姚曉峰告訴記者,作品從最初孵化到拍攝,再到如今呈現在觀眾面前,歷時近7年,大量的時間都用在挖生活、找精神上。
“小說透著一股‘要強’勁兒,這個勁兒是原著作者徐則臣的精神、是大運河精神,更是北上精神。影視改編正是致力於將這股勁兒吸收、創新、發揚,通過真實鮮活的人物角色表達出來。”姚曉峰說。
時光翻頁到現代,有了京滬高速公路,水路運輸略顯寂寞。劇中,謝天成的跑船生意遭遇破產,妻子梁海泓為維持生計改做貨車司機,兒子謝望和毅然前往北京創業,謀取未來發展的機會。謝家的經歷是花街六戶人家“求變”的代表,也是運河變化的縮影。
“北上”成為花街少年心中愈加清晰的答案。“大家從來都沒有被生活所困,他們要強,他們不折腰,因為他們精神不倒。望和、華子、星池、海闊等人來到北京打拚,他們也會流血,但舔完傷口又跌跌撞撞地站起來。這股‘要強’的勁兒,正是從小到大,故土運河對他們的滋養。”姚曉峰說。
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戲裡,北上的年輕人,借著運河申遺成功的契機,回到花街,反哺運河。戲外,“我的家鄉在江蘇,從小我就在水邊長大。編劇趙冬苓,家在山東,運河就從她所生長的小城經過。采風時,我們約著原著作者徐則臣沿著運河,一路北上,一路討論。”姚曉峰回憶道。
運河在兩岸人家身上留下的烙印,不僅是對時代的回應,也是對自我的叩問——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從哪兒出發。
為此,姚曉峰特意在劇中留下隱藏表達:“花街的牌樓上是一副對聯,‘沉舟側畔千帆過 百年心事歸平淡’,源於運河有個古老傳說,關於一條沉船。故事就從沉船開始,我們聚焦一代人的成長,運河是流動的歷史,以此來映射三代人的命運。”百年風雨,千帆過盡,運河水依然滔滔。“一顆平常心,歸於平淡,再出發,再磨礪,再開始,生生不息。如同這運河水,不斷地後浪推前浪”。
觀眾會深深地愛上這群年輕人
京杭運河畔,花街小院的六戶人家傍水而居,非血緣親情在鄰里間傳遞。“誰家有個事,進小院大家一起商量,幾家人共同幫著解決。”姚曉峰說,“劇中展現的非血緣親情:朋友之愛,鄰里之愛,非常珍貴,這些恰恰是在現實生活中欠缺的,所以令人嚮往。”
離開花街去北京打拚的孩子們繼續互相扶持,“他們在他鄉也傳遞給彼此溫暖、善良,我想觀眾會深深地愛上這群年輕人。”姚曉峰說,劇中沒有狗血的愛情,多的是細水長流的暗戀、青梅竹馬這樣真摯又美好的情感。
劇外,“主創們經常圍坐在小院裡,邊乘涼邊分享零食、嘮嗑,像一家人一樣。”姚曉峰回憶拍攝時的場景,“劇組氛圍融洽,這群年輕演員也一樣有著真誠又善良的品質。”
“飛吧,媽媽。”劇中周海闊對媽媽羅之梅說。這句臺詞感動了許多觀劇的網友。“海闊從小就聽過媽媽對未來的想法,兒子也一直希望成為媽媽夢想的支援者,而非絆腳石。”觀眾顧辛晨說,《北上》裡不乏許多生離死別的“大情感”,但是引發共鳴、同頻共振的又常常是一些細緻而豐富的情感體察,“一枝一葉總關情,正是這些‘小情感’,打動了我”。
大運河將年輕人托舉起來,年輕人踏上北上之路,青春的遠行讓人羨慕。大運河也深情擁抱歸來的遊子,鄉愁看得見,鄉土回得去。很多觀眾同樣羡慕劇裡的華子、望和等能夠回到家鄉。“離開花街的時候,是個夏天。打動很多人的,可能是因為有著跟劇裡相似的青春。對於家鄉的鄉愁,有的人可能回得去,有的人卻再也回不去了。”姚曉峰說。
“我希望每個角色都出彩”
原著小說將背景設置在20世紀初,而電視劇則以21世紀初為起點,縮短原著中百年的時間跨度,用現代的口吻來敘事。創作過程中,又進一步紮根運河邊的花街,落腳小院裡的一群90后青年,更多突出鄰里間守望相助的真情。
“好的改編不必忠於原著,如果原封不動地照搬小說,帶給觀眾的感覺會是擰巴的”。《北上》原著作者徐則臣在近日舉辦的“大運河畔話《北上》”閱讀分享活動現場首次談論《北上》原著與電視劇的關係:“一顆素心在追劇,跟著電視劇的節奏走,我該流眼淚時也流眼淚。《北上》影視是自洽的、自足的,且經得起推敲,那改編就是成功的。”
“平鋪直敘的鏡頭語言,快節奏敘事,觀劇體驗可謂‘身臨其境’。”觀眾顧辛晨告訴記者,《北上》裡有許多精彩的鏡頭,飽含情緒,又充分展現了人物性格的張力。如花街少年從10歲過渡到18歲的轉場,水中,還是稚嫩矮小的孩童模樣,再一露出水面,就變成了稜角分明、意氣風發的芳華少年。
“我不會放棄對任何角色的塑造,哪怕是個小配角。我希望每個角色都出彩。”姚曉峰說,面對這樣一部經典文學作品和一眾實力派老戲骨,參演的青年演員會感受到一些壓力,“但是他們接住了,對於深刻又細膩的情感,他們體會準確,完成度高。每次都用超出預期的進步來反饋,令我驚喜。”
談起選角,姚曉峰回憶道,片場休息時,飾演華子的演員白鹿往往還在背臺詞、準備功課。“我瞭解過她的經歷,又看到了真實生活狀態的她,‘要強’的勁兒,是白鹿本人,更是華子。”還有飾演馬思藝的演員李宛妲,“李宛妲一來,往那兒一坐,我就知道她是馬思藝。無論外在還是氣質,尤其眼神,都透著堅韌的美。”姚曉峰說,他要的就是那股韌勁。
“大水湯湯,溯流北上,青春作伴,還我故鄉。電視劇將原著的蓬勃生命力融入角色塑造,更符合當下的價值取向了。”通讀過小說的讀者於薇說。在姚曉峰看來:“小說影視化,變的是藝術的表達形式,但原著的精神內核,以及原著作者的思想價值,都是需要重視並維持不變的。作品以誠待人,希望觀眾能感受到我們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