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與汽車產業的交匯點,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正在悄然上演。曾經專注於輪子的車企們,如今紛紛將目光投向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人形機器人。這股潮流的興起,與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密不可分。
近兩個月來,中國資本市場對AI及其相關領域的熱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AI機器人製造相關概念股,自3月以來,多家上市公司股價連續漲停,成為投資者追捧的熱點。從DeepSeek到Agent Manus,AI領域的每一次突破,都在國內外業界引發巨大震動。
在這場AI熱潮中,汽車行業也未能置身事外。吉利汽車、上汽集團、廣汽集團、比亞迪、長城汽車、東風汽車集團等車企,紛紛宣佈接入DS系統,探索AI在汽車領域的應用。而更令人矚目的是,這些車企並不滿足於僅僅將AI應用於汽車本身,而是依託自身完備的產業鏈優勢,集體進軍人形機器人賽道。
從技術層面來看,製造智能電動汽車與人形機器人具有諸多共通之處。無論是底盤控制、動力系統還是感知交互,兩者都需要高度集成的電子電氣架構和先進的演算法支援。因此,從“輪子上的汽車”到“輪子上的機器人”,這一跨越看似巨大,實則水到渠成。未來,汽車或將逐步演變成能夠自主移動、具備高度智慧的行動智慧體。
車企在供應鏈方面的優勢也是其進軍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重要支撐。龐大且成熟的供應鏈體系,使得車企能夠快速獲取製造人形機器人所需的各類零部件,如晶元等,從而大幅降低採購成本和週期。這一優勢,對於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和商業化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也十分廣泛。在智慧工廠中,人形機器人可以承擔組裝、質檢等任務,提升生產效率和品質,降低人工成本。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進一步降低,人形機器人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
長安汽車、奇瑞汽車、廣汽集團等車企,紛紛宣佈了人形機器人的研發計劃和時程表。長安汽車計劃投入超500億佈局海陸空立體交通方案和人形機器人領域,奇瑞汽車則已經開發出墨甲機器人並在馬來西亞投入使用。廣汽集團研發的第三代具身智慧人形機器人GoMate,也計劃於2025年實現自研零部件批量生產。
不僅國內車企積極佈局,國際車企也不甘落後。梅賽德斯-賓士宣佈向Apptronik投資數千萬歐元,加速生產網路轉型,並在德國柏林數位工廠園區使用AI和人形機器人。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也推出了自己的機器人Iron,並在工廠投入使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超過20家整車上市公司涉足人形機器人賽道。這一領域已成為車企之間爭奪未來智慧化高地的關鍵戰場。然而,儘管前景廣闊,挑戰也同樣巨大。車企需要在保持自身造車優勢的同時,不斷探索和創新,才能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取得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技術的快速反覆運算和市場的不斷變化,都可能對車企的佈局產生影響。因此,車企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既要看到機遇,也要看到挑戰,確保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