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流天團”回歸,“點讚”好生態
更新于:2025-03-26 03:28:43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

清晨的漢石橋濕地

薄霧未散

蘆葦蕩中已響起“啾啾”鳥鳴

隨著氣溫回升

漢石橋濕地自然保護區迎來

“頂流天團”——北歸候鳥

數十種候鳥翩然回歸

在這片被譽為“京東大蘆蕩”的濕地

上演了一場歡快的春日大秀

“天團”陣容曝光

8時,漢石橋濕地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手持望遠鏡,沿常規線路開展巡鳥活動,會有哪些候鳥出現呢?

白骨頂:全身烏黑、額頭雪白,既能優雅凫水,又能短距離“水上漂”飛行,堪稱“全能選手”。

蒼鷺:身姿挺拔,宛如身著灰色長袍的紳士,細長的脖頸彎曲成優雅的“S”形,靜立水邊數小時如“老僧入定”般專注,卻能在捕食瞬間化身“閃電刺客”。

羅紋鴨:頭頂至後頸呈栗色,頸側銅綠色羽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被稱為“濕地珠寶設計師”。

斑嘴鴨:標誌性的黃色尖嘴成為辨識度最高的“時尚名片”,時而潛水捕魚,時而與同伴追逐嬉鬧。

大天鵝:體色雪白、體態高貴而優雅,是它們的“身份證”,時常舒展羽翼優雅凫水。

據保護區監測,今年首批抵達的候鳥種類已超20種,高峰期將於清明前後到來,預計將達100餘種,白琵鷺、大天鵝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將陸續抵達。

生態“流量密碼”

候鳥為何偏愛漢石橋濕地?答案藏在濕地的每一處細節里。

保護區工作人員實時監測鳥類的種類和數量變化。

漢石橋濕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良的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物種,為鳥類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地。漢石橋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在保護區內組織實施了生態環境監測、自然保護地保護管理提升等專案,並建立了漢石橋濕地“水、土、氣”一體的環境監測體系和“觀測、環志、衛星追蹤”一體的鳥類監測體系。

保護區正在進行生態補水。

“鳥類是生態環境的‘晴雨錶’,它們的回歸印證了濕地生態系統的不斷提升。”保護區管理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張勇表示,保護區通過種植低矮灌木,豐富鳥類的生活空間,增加食源植物,並通過生態補水,保證水源,提升水質。未來還將實施食物源擴充計劃,吸引更多候鳥在這裡棲息。

截至2024年底,保護區鳥類名錄已增至246種,較2021年新增2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1種,二級保護鳥類38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