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孩子,最讓父母頭疼呢?
原以為答案是調皮搗蛋愛闖禍,或者跟父母對著乾的孩子,結果卻不是。
有超過60%的父母表示,最頭疼的是:經常磨蹭的孩子。
可能是害怕大家不相信,有一些父母列舉了生活中的小事,瞬間就引起了共鳴。
“吃個早飯,能磨蹭幾十分鐘,每次早晨上學都是兵荒馬亂。”
“刷個牙幾分鐘就能解決的事情,硬是磨磨蹭蹭十幾分鐘才完成,看著都著急。”
“寫個作業更恐怖,半個小時才寫了一段話,真的恨不得替他寫。”
光是想想這些父母描述的場景,心臟都有些受不了,何況每天和這樣磨蹭的孩子相處呢?
說起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的磨蹭行為,怕是父母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在父母看來,磨蹭就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障礙。因為磨蹭的原因,孩子做事情比較慢,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都受到影響,未來難有大成就。
可實際上,磨蹭的孩子並非都是缺點,他們也有閃閃發光的地方。
記得之前看過一句話,想藉此機會分享給所有父母:那些愛磨蹭的孩子,他們都是潛力股。
大家沒有聽錯,就是因為孩子喜歡磨蹭,所以只要教育方式得當,他們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父母好好想一想,孩子的磨蹭到底是從何而來呢?是天生如此,還是後天養成?
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後天慢慢變得磨蹭,而這和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
為了提高孩子的做事效率,父母在背後不停地監督、催促,把他們當做“犯人”一樣看管。
孩子的磨蹭心理,就是在父母這樣的催促聲中,慢慢養成的。
一開始,孩子在聽到催促的時候,可能還會想辦法提高效率;可是聽的次數多了,他們就會產生叛逆想法,對父母的催促免疫。
所以說,別總是埋怨孩子做事磨蹭,請先想想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問題。
如果父母能少一些催促,多一些耐心,那結果會不會變得不一樣呢?
發現孩子做事情磨蹭的時候,父母在旁邊耐心鼓勵,引導他們提高效率,用“表揚”代替“催促”,效果真的很不一樣。
從現在開始,父母不要把眼光聚焦在孩子磨蹭上,而是去挖掘他們的優點。會發現,其實磨蹭的孩子真的有很多優秀的地方。
換個角度想想:磨蹭的孩子,又何嘗不是有主見呢?
面對父母的催促,他們還能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習慣做事,說明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
這類孩子,他們不會輕易被外界的事情打擾,有自己的想法和規劃,反而更容易成功。當然,前提還是父母得會教育。
教育磨蹭的孩子,重點在於引導
1、讓孩子認識時間
說白了,那些喜歡磨蹭的孩子,他們對時間的認知不夠。
父母眼下的重點,是讓孩子認識時間,合理安排和運用自己的時間。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可以準備計時器、沙漏這樣的工具,讓他門對時間的長短有個簡單的認識;
對於高年級的孩子,他們的問題在於意識不到時間的重要性。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先減少催促,讓孩子獨自承擔磨蹭可能帶來的後果,加深他們的印象。
2、幫孩子列計劃表
當孩子認識時間之後,接下來就是幫助他們羅列計劃表,養成習慣。
既然孩子的積極性比較差,那父母就幫助他們列計劃,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什麼時間點做什麼事情,都提前規劃出來。
這樣一來,孩子只需要按照列好的計劃表去執行。前期,可能還需要父母在一邊善意提醒,等到孩子慢慢養成習慣,就可以放手讓他們獨自完成。
3、從孩子喜歡的事情著手
父母有沒有發現:孩子並非所有的事情都磨蹭?主要原因,還是喜好問題。
倘若孩子喜歡某些事情,那不用父母提醒,他們短時間內都會完成的很好;可要是孩子不喜歡,那父母不管怎麼催促,都沒有任何效果。
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把孩子喜歡的事情作為切入點,慢慢引導他們。孩子喜歡探索,那就在探索中學習知識;孩子喜歡遊戲,那就在遊戲中學會思考。
寫在最後:越是催促,越是容易適得其反,希望父母都提高警惕。在日后的教育路上,收起自己催促的聲音,把耐心、鼓勵留給孩子,只要引導得到,一切都有改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