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電商平臺直播間看到,有主播正在介紹“金包銀”產品,手鐲、項鍊、耳飾等,品種眾多。有主播還不時拿出產品的質保單向觀看直播的網友展示,一些直播間會在醒目位置標註“金包銀”的字樣。
△直播間主播介紹自家“金包銀”首飾
寧波市產品食品質量檢驗研究院黃金珠寶檢驗中心主任王超介紹,所謂的“金包銀”首飾通常是在銀的表面鍍上一層黃金,外觀與足金相比幾乎沒有差別。
王超:“金包銀”的工藝古代就有,最近為什麼火起來?因為直播間有些人宣傳,比如用1克黃金的價格做出20克手鐲的效果。外觀確實可以說是足金的“平替”,但僅限於外觀,還要看品質。現在“金包銀”產品大多是鍍金,要看鍍金的品質和薄厚。有些所謂“金包銀”產品金鍍得薄可能過不了多久就磨損掉了,露出裡面的基底,“平替”效果也就維持短短幾個月。
前不久,河南小夥龔尚(化名)在電商平臺給好友買了一個“金包銀”的生肖首飾當禮物。產品宣傳圖上明確標註使用0.4克“999足金材質”,但是收到產品后很快就出現了磨損。
龔尚:裡邊的材質都寫得很清楚,看起來很正規。同一款產品鏈接內容都一樣,800元、600元、400元、200元和100元都有,我買了200多元的,主要是款式好看,看起來跟真金子沒區別。我送朋友後沒戴多久就掉色了,裡面都是黑的,我懷疑連銀都沒有,表面感覺也不是金,就鍍了一層東西。
△龔尚購買的“金包銀”首飾的相關介紹(受訪者供圖)
隨後,龔尚與平臺商家溝通,商家的回答讓他哭笑不得。
龔尚:0.4克金168元我都不敢買,我還買個200多元的。商家說這是氧化什麼的,可以免費補金或者免費更換。足金的東西哪能這樣說補就補,說換就換,真離譜。
△黑貓投訴平台關於“金包銀”的投訴
記者以“金包銀”為關鍵詞在黑貓投訴平臺搜索發現,相關的投訴有1600多條,投訴相對集中的就是“金包銀”貨不對板。記者走訪一家大型首飾集散地,有商鋪工作人員透露,如果商家想將足金首飾與“金包銀”首飾混賣,消費者根本看不出來。
工作人員:墊了一層,看上去就是金的,你看得出來嗎?真黃金拿過來對比也是一樣,看不出來。記者:是不是得塗很厚才行?工作人員:我只墊了一層厚的。記者:大概有多少克?工作人員:沒有克重,沒有把黃金的克重統計報出來。
△商鋪展示的純銀首飾和“包金”首飾
記者以一款商家純銀的手鐲為例,詢問工作人員能否做成“金包銀”,該工作人員解釋,“金包銀”的加工過程消費者可以說沒有話語權。
工作人員:“金包銀”金的克重很難把控,你不知道他的金有多少克,就按他實際給你說的,回來的時候有沒有那麼多你也不知道。記者:他說多少就是多少?工作人員:對。記者:真沒法辨別嗎?工作人員:對,你咋辨別?如果這個手鐲人家跟你說有10克金20克銀,說不定他反著說,具體你也看不出來金到底有多少克,就鑽空子。
有黃金首飾加工的商家告訴記者,加工“金包銀”鍍金的用料需達到6%的比例才算達到標準。
加工商家:6%的比例……記者:100克的銀墊6克的金?加工商家:6克以上基本上就沒問題了,墊1克2克太薄了也不行。記者:薄了也能墊吧?加工商家:能啊,你要0.1克也能墊。厚的不檢測、不燒看不出來,你去測都是金子,只是分量掂一掂差點。我們回收肯定得剪開驗、燒的。以前膽子大也不燒、不檢就回收,現在必須檢測。記者:收到過是吧?加工商家:今年過年就收到過一次。
“金包銀”首飾品類眾多
記者走訪瞭解到,“金包銀”首飾在買賣時,應該遵循金按金價走,銀按銀價定的規則。實際上,消費者在電商平臺或線下購買的“金包銀”產品在檢測時常會遇到阻力。寧波市產品食品質量檢驗研究院黃金珠寶檢驗中心主任王超表示,目前市場上純金首飾種類繁多,通過手觸或觀察無法判斷。至於所謂“金包銀”產品必須將首飾破壞才能檢測出真偽。
王超:消費者沒有檢測的管道,需要把“金包銀”產品破壞,金和銀剝離掉才能檢測,否則混在一起無法檢測。鍍得比較薄沒問題,我們可以用無損檢測法通過“X螢光”把表層比較薄的部分擊穿測到裡面,如果鍍得比較厚射線無法擊穿。一些專業的檢測機構去年對“金包銀”產品也做了市場調查,買了一些產品把銀用一種化學方法熔掉,剩下就是純金。結果跟商家標稱的品質只有極少數一致,大部分都缺斤短兩。
去年10月,《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於規範鍍金銀首飾生產、銷售行為的行政告知》正式出臺,對鍍金銀首飾的名稱、標籤標識、印記、檢測證書等提出了明確要求。
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羅湖監管局質量標準計量科工作人員 方曉萍:鍍金銀首飾(也就是俗稱的“金包銀”),其標籤命名必須規範,如“鍍金銀手鏈”或“鍍金銀項鍊”。在採用機械加工方法將金牢固地包覆在飾品上時,可稱為“包金”首飾;鍍金銀首飾必須配備標籤,其中應明確標示產品名稱、生產廠家資訊、執行標準、總重量以及合格證;鍍金銀首飾的印記在材質方面僅限於標註銀及其純度;檢測證書中的產品名稱及檢測資訊需遵循規範,如標註金重、銀重等資訊,必須與實際相符。
王超提示,目前市場上“金包銀”的產品良莠不齊,消費者應當保持理性購買的態度。
王超:首先消費者在購買“金包銀”產品時要有個心理預期,產品的質量參差不齊,甚至部分差的產品效果只能維持幾周或幾個月。其次,要對商家宣傳的用了多少金,多少銀做到心中有數,並留存好與商家的聊天記錄、購買記錄等相關的證據,以便日後遭遇維權時向有關部門提供。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