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白茶”啟新篇 第九屆“大竹白茶”喊山開茶節啟幕
更新于:2025-03-26 03:21:42

茶山春潮湧,產業譜新篇。3月22日上午,四川大竹縣團壩鎮的深山裡再度響起嘹亮的“開茶囉”吶喊聲——第九屆“大竹白茶”喊山開茶節如約而至。這聲穿越時空的春茶之約,不僅喚醒了沉睡的山野,更奏響了大竹白茶產業鏈集群發展的時代強音。過去一年,大竹——這片因茶而興的熱土,正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全鏈升級為抓手,擘畫白茶產業高品質發展的嶄新圖景。

全鏈突破:從“一葉”到“一業”的聚變

站在團壩鎮白茶村的茶山上,舉目遠眺,翠綠的茶樹如蕩漾的波紋,一圈圈從山頂蔓延至山腳。這裡,是四川竹海玉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廖紅軍夢想起航的地方。十年前,他帶著幾百株白茶苗從浙江安吉返鄉,如今,大竹白茶已成為全縣六大特色農業產業之一,種植面積達8萬余畝,盛產面積5萬畝。

“以前種綠茶,效益不好,茶山都荒了。”茶農李英回憶道,“現在改種白茶,每畝收入能達1.2萬元,是以前的十倍!”李英的變化,是大竹白茶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在竹海玉葉等“鏈主”企業的帶動下,全縣成立白茶公司13家、專業合作社25家,形成了“統一供苗、技術、管理、銷售”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在體系支撐下,農戶只需專注種植,企業兜底全環節服務,這一創新模式讓大竹白茶產業煥發蓬勃生機。

過去一年,大竹白茶的“大數據”見證了產業發展的“加速度”:在產業規模上,全縣8萬余畝白茶年產幹茶700餘噸,總產值突破20億元;在科技賦能方面,大竹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合作建設數位化茶園,引入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從種植到加工的全流程智慧化管控;在產業鏈延伸方面,大竹白茶開發出白茶咖啡、白茶啤酒、白茶豆干等差異化健康產品,開闢年輕態消費場景,推動產業從“喝茶”向“吃茶”“玩茶”升級。

創新賦能:從“川東名片”到“全國標杆”

大竹白茶的崛起,離不開創新賦能的硬核支撐。

走進大竹白茶數位化示範基地,感測器密佈茶園,實時監測土壤濕度、光照強度等數據。“以前靠經驗種茶,現在靠數據說話。”基地負責人介紹,通過數位化管理,茶葉品質顯著提升,氨基酸含量高達9%以上,游離氨基酸佔比70%,鑄就“一早兩高”(上市早、價格高、品質高)的核心競爭力。

科技創新不止於此。大竹白茶與浙江大學聯合研發的凍干閃萃白茶咖啡,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一鳴驚人。“白茶咖啡既有咖啡的香味,又有白茶的回甘。”品飲過的消費者讚不絕口。這款創新產品不僅開拓了新市場,更推動了大竹白茶從傳統飲品向現代健康飲品轉型。

除了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也為大竹白茶賦予了更加充沛的發展動能。“大竹白茶連續舉辦了八年‘喊山開茶節’,累計接待遊客超過20萬人次。”據廖紅軍介紹,大竹縣注重推進白茶三產融合發展,深入挖掘產業的多重價值。一方面,通過提升白茶的種植、加工技術水準,確保茶葉品質的穩定提升;另一方面,依託白茶產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茶事體驗、茶宴品鑒等第三產業,實現了茶產業與旅遊業的深度融合。

目前,大竹縣已建成雲峰茶谷AAA級景區1個,農業主題公園1個,特色民宿7個,“喊山開茶”文化節累計旅遊收入超過3000萬元,帶動茶區群眾人均年旅遊增收500元以上。“大竹白茶”獲評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國禮”等15個品牌矩陣持續壯大。

共富探索:一片葉子托起鄉村振興夢

大竹白茶的產業鏈集群發展,正成為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

春日的白茶村,茶香瀰漫,採茶人穿梭其間,手指翻飛如蝶。村民饒登義背著竹簍,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每天採茶能收入180元,比外出打工還划算!”

近年來,大竹白茶產業廣泛推行“四供一保”“三免三保四統一”機制(免費供苗、技術、加工,保收購、分紅、就業)。一攬子的“減負+增效+惠農”措施帶動13個鄉鎮的32個行政村通過土地流轉服務、發展白茶產業、財政補貼資金量化股權分紅等方式,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10萬元。白茶產業實現帶動10萬群眾人均年增收12000元以上。

“通過參與白茶的種植、採摘、加工等環節,農民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廖紅軍說,“根據全縣白茶產業發展計劃,未來五年,大竹要新發展白茶10萬畝,總面積達15萬畝,打造西南白茶交易中心,力爭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配套產業收入10億元。”

當喊山之聲回蕩茶山,不僅是大竹白茶新一年的啟航,更是產業鏈集群蓄勢崛起的號角。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正以一葉白茶,書寫鄉村振興的壯美篇章。

文/程一凡 圖/陳利民  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