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報記者 柴逸扉文/圖
亞婆井前地一角。
議事亭前地、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在澳門,不少地名里都會帶有“前地”二字。
在葡萄牙語中,前地的意思是廣場。但到過這些地方的遊客會發現,真正能稱得上廣場的前地少之又少,大部分都只是房屋前的一小片空地,有的甚至只夠一輛汽車在那裡掉頭而已。
為什麼澳門居民要特別為這些小空地“冠名”?這就要從澳門的地理環境說起。
澳門土地資源少,且多山地,因而城區建築稠密,道路狹窄,很少有寬敞的空地。對於澳門居民來說,房前屋後如果有一小片空地,就顯得彌足珍貴。這些空地往往會成為大家平時休閒或舉辦活動的重要場所。
說到澳門的前地,最出名也最熱鬧的是議事亭前地。相比其他的前地,這個區域面積較大,達數千平方米。它的位置就在澳門市政署大樓(原議事會大樓)前方,周圍有郵政局大樓、仁慈堂等代表性建築,自澳門開埠以來就是重要的政治、商業中心,各種店鋪臨街依次排開,人氣十足。同時,這裡經常會舉辦各種文藝活動,公休日更會張燈結綵,配上特定的裝飾,因而一年到頭總是遊人如織,絡繹不絕,是澳門旅遊打卡的重要地標。
位於澳門半島西南端的媽閣廟是見證澳門城市最早歷史的地方。16世紀,一路向東的葡萄牙人來到這裡,他們登陸後問當地人此地地名時,當地人誤以為這座廟宇叫什麼,於是就用粵語回答說“媽閣”,於是媽閣的音譯“Macau”便成了澳門的葡文名字。曾經,媽閣廟前地就是澳門著名的碼頭,商船雲集、桅杆林立,一派繁榮的場面。如今,媽閣廟前地更多扮演節慶演出場所的作用,每到特殊節日都會有非遺活動和信俗表演在此開展,吸引不少市民和遊客前來觀賞。
除了议事亭前地和妈阁庙前地,其他各處前地也都各具特色。例如崗地前地位於崗地劇院前,自然環境清幽典雅,擁有豐富的人文與宗教景觀,特別是波浪形的路面由葡萄牙出產的彩色石片鋪設而成的,令人賞心悅目。亞婆井前地位於澳門曾經的重要水源地——亞婆井附近,這裡的建築和設施充滿南歐風格,每到公休日,不少市民和遊客都會到這裡來打卡拍照,買上一杯咖啡、奶茶,坐在台階或長凳上享受難得的靜谧與悠閒……
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歷史城區以澳門舊城區為中心,由22棟標誌性建築和8處前地組成,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東西方風格融合的建築群落。可以說,前地不僅在民眾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還代表著整座城市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