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西安日報
從秦嶺冰川到再生清流
探尋一滴水的奇妙之旅
白鹿原水廠工作人員正在日常巡查。(記者 郝鍾毓 攝)
水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寶貴財富,它不僅滋養著城市的繁榮發展,也承載著千家萬戶的日常所需。一滴滴生命之泉從何而來,要經歷怎樣的“旅程”才能來到居民家的水龍頭?創造價值后,它們又回歸何處?連日來,記者前往我市的水庫、水廠、再生水廠實地探訪,尋訪“一滴水的奇妙之旅”。
啟程 守護水源地的自然饋贈
在秦嶺北麓的群山峻嶺間,成千上萬的小水滴歡躍奔騰著匯入灞河,順著灞河的第二大支流輞川河一路前行,即可抵達西安市第二大水源地——位於藍田縣輞川鎮的李家河水庫。
這座總庫容5260萬立方米的水庫,通過南北輸水幹線,以最大每秒3.15立方米的流量向西安城東地區輸水,日均供水量約20萬立方米,惠及200多萬人。
3月19日上午9點,記者來到李家河水庫時,工作人員已經兵分幾路開展守護水源地的日常巡查。記者跟隨李家河水庫水源管護部工作人員王陳和同事們,首先來到大壩上仔細巡查,關注水域衛生情況以及水質情況。“我們的主要職責是通過嚴格的水質檢測和層層防護,確保把原水安全達標地輸送到水廠。”王陳說,水庫水質檢測採用即時在線監測、定期送檢、校企聯檢等方式,確保可隨時掌握水質的各項指標。
“目前,我們主要通過人防+物防+技防的形式守護水源地安全。”王陳說,人防就是工作人員每天會用徒步巡、船巡和車巡相結合的方式,守護水域安全。“根據水庫漂浮物情況,我們及時打撈清理,確保庫面乾淨,降低漂浮物對水質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我們還會與李家河環保站、派出所等部門聯合打擊非法進入一級保護區等違法行為。”王陳說,在人防的基礎上,李家河水庫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範圍設置有4.4公里的圍網,實行全封閉管理。技防主要依託智慧水庫建立集中式監控體系,通過雲端視頻監控系統和無人機開展庫區安全巡查。
在離大壩不遠處的辦公樓內,同樣是一片忙碌。水質檢測室內,身穿白色工作服的質檢員正在檢測剛剛帶回的取樣原水。“在我們的守護下,優質原水會通過重力流穿過73.24公里的隧洞、渡槽和輸水管道,進入西安市自來水有限公司白鹿原水廠。”李家河水庫水源管護部部長楊永強說。
蛻變 水廠的科技凈化
蜿蜒的群山峻嶺間,一股股清流沿著輸水管道奔騰湧入水廠開啟新的旅程。在這裡,先進的水處理設備會去除掉水中的藻類、微生物和懸浮顆粒等,讓原水變為自來水。
3月19日中午,記者走進西安市自來水有限公司白鹿原水廠時,該廠生產技術辦公室主任竇國輝照例在廠區巡查,確保各生產環節安全運行。“原水進入我們水廠后,格柵間會過濾掉較大的漂浮物,進入預氧化接觸池及配水井。在這裡,我們會加入水處理劑抑制藻類滋生,説明分解有機物。進入混合反應沉澱池,我們會投加混凝劑和助凝劑,讓水中細小的雜質凝結成較大顆粒物沉澱,讓水變得更加清澈。”穿梭在一個個處理系統間,竇國輝給記者詳細講解了原水的凈化之旅。
從混合反應沉澱池流出,“渾身透亮”的原水流進了V型濾池,“穿”過1.2米厚的石英砂層,進一步去除身上更細小的懸浮物后,水就徹底回歸潔淨。“為了安全,這時我們會再次對水進行消毒,最後再進入清水池。經過水質監測系統的檢測,最終出廠的水質要優於《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竇國輝說。
“現在的反應情況怎麼樣?要注意隨時根據情況調整水處理劑的投加。”說話間,竇國輝來到混合反應沉澱池叮囑巡查的工作人員,要時刻關注原水與處理劑混合反應的情況。“從原水到千家萬戶的水龍頭,我們水廠是最關鍵的環節。為保障水質的安全優質,我們都是24小時在崗。”竇國輝說,在廠區,工作人員每隔1小時巡檢1次,隨時掌握每個環節的處理情況。
在竇國輝的指導下,記者從水質在線監測系統上看到了原水進廠前後的各項數據。其中,原水進廠濁度由10.9Ntu變為出廠的0.117Ntu。這一數據變化直觀反映著原水在這裡凈化為自來水的過程。
在清水池邊,記者看到了清澈透亮的自來水正通過重力自流和加壓等方式進入輸水幹線。汩汩清泉“歡呼雀躍”著匯入縱橫交錯的城市管網,進入社區後會通過“二次供水系統”被加壓泵送到千家萬戶的水龍頭中。
新生 在再生水廠的逆襲
做飯、洗澡、清潔衛生……當居民擰開水龍頭,汩汩清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後,這些生活用水會通過污水管道進入再生水廠,實現蛻變“新生”。
3月20日上午,在西安水務集團凈水處理有限公司第三再生水廠,記者跟隨副廠長張偉探訪污水的“再生”旅程。
“我們主要接收滻河兩岸及紡織城部分地區的市政污水,每天有近30萬立方米的污水在這裡‘變廢為寶’。”張偉說,污水進廠后,首先會進入預處理系統,經過粗、細格柵,曝氣沉砂池、初沉池,去除水中的垃圾雜物等。隨後,進入生化處理系統,經過生化反應降解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並脫氮除磷。在二沉池,經過泥水分離,污水將變得越來越清澈。經過高效沉澱池和V型砂濾池,去除水中更小的懸浮物,篩掉更微小的顆粒物后,將進入消毒池徹底消滅身上的微生物和細菌,蛻變成新生的再生水。
“出水口的水質即時監測系統會實時顯示再生水的各項指標。經過處理後的再生水,各項指標均要達到《陝西省黃河流域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的A標準。”張偉說,達標后的再生水一部分排入滻河、灞河作為生態補給,一部分通過再生水管網供給熱電廠作為工業冷卻用水。2023年至今,第三再生水廠已累計為河湖水體生態補給約1.9億噸;再生水熱電廠總利用量約860萬噸。
隨後,記者從西安市水務局瞭解到,目前我市再生水已經廣泛應用到河湖補水、綠化澆灌、城市雜用、工業生產、農田灌溉等多個領域。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計新增再生水管網154.58公里,年再生水利用量達到1.8億立方米。隨著我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6.8%,作為第二水源的再生水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從秦嶺雪水到再生清流,西安正以“超級水庫+智慧水廠+迴圈利用”三重奏,破解城市水資源困局,讓每一滴水都承載著生態與發展的雙重使命。
(本版稿件由記者 南江遠 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