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地下也能跑火車!”84歲的何奶奶攥著地鐵扶手,布滿老年斑的手掌摩挲著冰涼的金屬杆。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觸摸地鐵,也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助行”服務的創新實踐。當列車呼嘯進站時,老人突然紅了眼眶:“坐過地鐵,這輩子值了!”
3月21日,長沙市全市民政會議召開,《全市民政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新時代老齡工作和養老服務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其中第一點便是加大有效供給。“大多數老年人傾向於居家養老,對助醫、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和助急等‘六助’服務的需求很高,”劉亮在會上表示要穩步提升養老服務供給總量,同時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六助”養老服務(助醫、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助急)成為民生焦點。
△社區養老正在開展“助潔”服務
為此,記者走訪了深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市場主體”——長沙市銀髮族養老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髮族公司)。銀髮族公司副總幹事向燈洲的工作日誌里,一個個鮮活案例印證著政策落地生根的力量。
“最後100米”的溫度:當助餐遇上特殊關懷
在天心區橋頭社區的老年食堂配餐點,工作人員每天在飯點打包好三葷三素一湯,準時敲響袁奶奶的家門。這位雙目失明的老人,自社區助餐以來,每一天都能收到熱乎飯菜。“其實配餐本不需送上門,但像袁奶奶這樣行動不便的,我們約定好送餐時間,風雨無阻。”向燈洲笑著說道,彷彿這是一件非常簡單就能做到的事兒。其實在銀髮族公司服務的7個社區里,這樣的“例外服務”已成常態。而更讓人驚訝地,是老年食堂的價格,“老年餐廳的標準通常是三葷三素加一湯或者是兩葷兩素加一湯。”而這種12元一份的惠民套餐,在天心區政府的補貼后,60歲以上的老人僅需支付9元。
△志願者正在攙扶袁奶奶坐下用餐
目前在實踐狀態中的助餐模式共有兩種,第一種是有場地條件的開設老年食堂堂食,如東瓜山社區老年食堂;另一種則是場地有限制的社區開設社區配餐點,採用在公司食堂做好后,老人們在配餐點自取的模式經營,如天心區橋頭社區配餐點。
△老人們在老年食堂用餐,紛紛豎起“耶”的手勢
但正如《報告》中所指出的六助“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向燈洲透露,在助餐領域他們仍在不斷地創新開發新模式,如鄰里共用廚房。“這就像以前的鄰里關係,大家搭夥過日子,我們組織就近的志願者在家中做飯,老人們和食堂一樣支付餐費就可以了。”銀髮族公司創新推出“堂食+配餐+共用廚房”的三級助餐體系,這個是社區養老更加成熟的體現。
銀髮族社工姬女士的手機里珍藏著一張特殊照片——84歲何奶奶杵著拐杖站在地鐵月臺,笑得像個孩子。照片的背後是這位從未乘坐過軌道交通的老人,在工作人員陪同下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地鐵之旅,這場精心籌備的“城市探索”,源自社工入戶時聽到的歎息:“現在城裡變得都不認得了。”
△何奶奶(左二)在地鐵站豎起大拇指與志願者合影
“原來地下也能跑火車!”“坐過地鐵,這輩子值了!”老人興奮的話語讓年輕社工紅了眼眶。從講解共享單車到乘坐直梯,地鐵工作人員全程開通綠色通道,而老人觸摸自動售票機的專注神情,成為現代文明與銀髮群體溫暖相遇的生動註腳。
一件件對於年輕人輕而易舉的小事,卻是這些老人們難以追上的心願,而社區的“助行”服務讓他們見到了以前沒有見過的世界。
“助行”服務正衍生出多種形態:從春遊踏青的短途游,到想要嘗試的“99元武漢看櫻花”定製旅行,社區養老正在公益與市場化間尋找平衡點。
△老年大學的“同學”們參與外出活動
在與向燈洲的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當下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可以總結為為“政府補貼+公益服務+市場化運作”。“我們目前的服務,從服務的收費層面上來講,免費的服務還是佔了絕大部分,但政府會給我們每年度一定的補貼款以及場地扶持,這説明公司維持大部分免費服務,比如簡單的助醫、助急等。”但同時,在政策的支援下,公司也開設部分老年人所需要的收費專案,比如助餐和助浴服務等。
移動助浴團隊抬著定製浴缸入戶服務;各網站每月1到2次的義診現場;老人排隊量血壓的隊伍里夾雜著健康知識問答的歡笑聲……,這些畫面共同構建出了當下長沙養老的幸福夕陽紅。
△老人在志願者陪同下就醫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從一餐熱飯到一趟出行,從身體照料到精神慰藉,長沙正用“六助”服務的細密針腳,織就“老有頤養”的幸福圖景。當何奶奶在地鐵飛馳中感歎“趕上了好時代”,這或許是對養老服務工作最生動的褒獎。
瀟湘晨報記者吳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