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真網購“縮水”,非小題大做
更新于:2025-03-26 02:49:58

“3公斤裝”的小龍蝦到手只有1.4公斤、“100只裝”的垃圾袋清點還不到40只……不少人都曾遇到過網購商品“縮水”的遭遇,但很多消費者不會逐個清點,落得個“消費者忍了、不良商家賺了”的結局。

整治網購“縮水”不僅事關消費者權益保護,更是關係消費環境建設的大事,必須得較真。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營造放心消費環境”;“規範網路銷售、直播帶貨領域‘全網最低價’等不合理經營行為”,為有效遏制網路消費市場亂象、維護消費者權益提供指引,增添保障。

商家敢“縮水”發貨,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商家違法成本低。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一旦商家的行為構成欺詐,消費者有權獲得三倍購物價款的賠償。但實際上,倘若商品價格不太高、網購維權耗時又費力,消費者通常不會過多糾纏和追責,除了有認真的消費者會逐個清點后要求賠償,絕大多數會選擇一“忍”了之,“縮水”商家賺得盆滿缽滿,誠信商家反而“吃了暗虧”。

消費者較真網購“縮水”,非小題大做。消費者反映訴求的地方,就是消費環境進一步優化改進的方向。

監管“長牙齒”,不良商家才能“長記性”。一方面,電商平臺要當好“大管家”,加強技術手段應用和人工審查力度,在信用約束上“較真”,把商家信用和店鋪流量掛上鉤,讓“靠缺斤少兩賺錢”的商家無處遁形;另一方面,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線上精準監測,線下全面巡查,對不法經營活動施以重拳。

此外,要健全消費爭議多元化解機制,讓消費者的意見能夠更加快速便捷觸達商家和監管部門,讓消費者敢較真、能較真。

完善制度、抓好監管、築牢誠信,只有當“靠一鎚子買賣佔小便宜”的商家越來越少、靠誠信經營贏得招牌賺得口碑的商家越來越多,消費者才能放心消費舒心消費,消費市場才能更加健康繁榮發展。

(新華社記者)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